​​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简简周 / 文

当孩子行为有偏差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纠正,有耐心的就跟孩子好好讲道理,没耐心的干脆一通斥责惩罚。

教孩子懂得明辨是非,这个出发点没错,但如果只看到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隐藏的真相,父母的管教不见得会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要么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当行为依然得不到调整和改善。

要么孩子确实被斥责和惩罚吓住了,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似乎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深层次的问题没解决,孩子依然不能真正反思。

甚至等他再大一点,具备了反抗的力量,就很有可能以更具爆发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纠正孩子的行为,与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才是真正关键、有效的方式。

教养方式影响依恋关系

亲子关系究竟有多重要?

依恋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情感、认知、社交,甚至生理及神经发育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玛丽·爱因斯沃斯和约翰·鲍尔比认为,依恋关系具有六大特征:

① 持续或不间断的;

② 与某一特定的人相关;

③ 对情感有重要影响;

④ 保持与另一方的联结;

⑤ 被迫分离期间会感到难过;

⑥ 寻求安全感和舒适感。

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不仅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个人发展,还能帮孩子在独立性和亲密性之间找到平衡,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换句话说,具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既不会过度依赖父母,也不会忽视甚至回避父母。这样的孩子既有安全感,也有向外探索的蓬勃生命力和抗挫力。

那父母的教养方式又是如何影响亲子依恋关系呢?

从初生婴儿开始,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以及对他行为的回应方式,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孩子是如何评价和看待自己的,取决于父母是如何回应和对待他的。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聪明的、可爱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聪明机灵、值得被爱。

可如果父母常常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流露出厌烦的情绪时,孩子也会认为自己令人讨厌,是个坏孩子。

这些亲子日常互动的点滴,会显著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亦或是消极的方向。

即便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状态,推断出父母的意图。

在童年期,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物理上的安全感,照顾好他吃饱穿暖的基本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与孩子保持情感上的联结。

建立情感联结 比直接纠正行为更有效

孩子的行为,常常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当父母为孩子的行为感到生气时,很少有人能看到孩子内心的挣扎、自责和负疚。

前几天,有位妈妈咨询我,她8岁的儿子每次答应家长的日程计划都做不到,只能每天下班回家后盯着他,才能开始行动。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回应呢?

其实,孩子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能兑现对父母的承诺,内心也是彷徨自责的。

一方面是家里没人约束时要面临的各种诱惑,一方面是需要完成的功课和任务,即便最终诱惑战胜了理智,孩子也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

这个时候,讲再多道理,或是加码惩罚,只会继续加重孩子的情绪负担,导致孩子更加逃避,一而再、再而三,孩子还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父母能换个视角,和孩子站在相同的位置来理解他的感受,被看到和被理解了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在感受到被理解的那一刻,孩子与你的情感联结就打通了。

联结带来的安全感能很好地安抚孩子,让他从羞耻、自责、失败、无力的情绪感受中跳出来,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本身,启动真正的反思和成长。

急着纠正孩子的行为之所以往往不见效,一方面是因为忽视了孩子强烈情绪在其中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总是想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哪怕你说的都是对的。

但基于联结的探索,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形成自律。

下一次,当你想要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先按个暂停键,想想看,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哪些困扰他的情绪体验。

“你很想完成作业,但没能抵抗住电视的诱惑,看起来你也很自责、很沮丧。”

“你觉得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确实很难。”

“不同意给你买那个汽车模型,你很失望。”

……

这个时候,关注孩子的情绪,也是在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很多父母容易有一个误区,好像承认了孩子的情绪感受,就等于认同他的行为,但情绪和行为本来就是两回事,情绪没有对错,行为才需要设限。

尝试回顾自己的依恋史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和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症结往往是在于父母自己幼年时的依恋关系。

自己本身就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也很难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焦虑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比他更焦虑的父母。

要走出这个循环,就需要父母们尝试回忆自己童年经历中,那些可能影响自己认知和自我概念的事件,然后站在新的视角重新体验这些事件。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缺乏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成年后,能够与伴侣、朋友或是心理治疗师保持亲密关系,也能很好地修复自己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总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缺乏情绪控制力,那么,或许你该好好想一想,孩子的行为激活了你哪些童年时期的特定记忆,而不是一味地自责。

参考书目

1、《爱与教养的双人舞》,(美)丹尼尔 A.休斯

2、《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英)约翰·鲍尔比

– 作 者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