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班级组织亲子活动。

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突然听到一阵不和谐的哭声,原来是我们班“哭鼻子大王”张健学又哭鼻子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正准备上前安慰,张健学爸爸立马拦住了,“这么大的孩子了,还哭,一点挫折都受不了。黄老师,你不用管他,让他自己去哭吧,一点也不坚强。”

我当时就笑道:“你这可不是挫折教育。”也顾不上说太多,先去轻声安慰张健学。他爸爸还在不停地和其他家长说着他的“挫折论”,我先赶紧将孩子带到别的地方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活动结束后,他爸爸还转发了一条朋友圈的文章,大意就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从小培养,和他的理论不谋而合。

“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

这让我想到了我一个老师同事的理论。

有一次,我走进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正在严厉地批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被批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边擦涕泪,还边在改正错题。一问缘由,是因为这个孩子做题不会做,便急得想哭,老师便严肃批评他,“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还能受得了什么事?”

我说,孩子不会做急哭了,我们是不是该安慰一下呢?

同事说,不会做就哭,那以后怎么办?这么点事就要安慰,那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不得要跳楼了?以后进入社会了,有谁会保护他,不都要自己面对?


挫折教育绝对不是“雪上加霜”地人为制造挫折。

对于“挫折教育”,我们总是存在错误的理解。

所以,我们总是人为孩子不能夸,一夸就会飘,以后很难承受挫折。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现在小孩子没受过一点苦,从小蜜罐子里长大,不能让孩子太顺了,得让他们受一点挫。

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少受表扬,多受点批评。不然以后连批评都接受不了,长大了怎么在社会上处?

很多新闻好像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父母说几句,孩子居然负气离家出走。于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这孩子肯定从小家里惯坏了,说不得,打不得,如果遇到更大的事不更要死要活的,怎么办呢?

然而,真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我们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伴孩子面对挫折,最终陪着孩子走出挫折。——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本来就会遇到很多挫折。

“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

上次运动会参赛人员竞选,我们班每次稳拿第一的黄梓麒,就因为50米跑步的项目竞选失败伤心地哭了。前两天的听算练习,很多孩子计算速度跟不上语音报题,急得偷偷抹眼泪。

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经历的挫折,而非我们所想,他们从未经历过贫穷,饥饿,寒冷,成长是如何地顺风顺水。他们有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挫折需要面对,可能还不少。

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我们人为去制造挫折。

而当孩子们遇到挫折时,更不需要我们再添加“挫折”——批评或是指责他们没有承担挫折的能力,这不就相当于“雪上加霜”吗?这样反而让孩子沉浸于挫折之中,无法自拔。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墨之,平时遇到挫折就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半天都收不回来 。

有一次在寝室,毛巾被同学扔到窗户外面,足足哭了半个小时,把校领导全部惊来了。还有一次,考试只考了80多分,整整一节课不进教室,躲在外面哭泣。我还总是不明白,直到那天班级活动见到了孩子妈妈。

班级活动比赛,这个孩子输了,一时接受不了,又开始大哭,妈妈觉得很丢面子,就在旁边数落个不停,“不要哭了,哭什么哭,这点小事还哭,你丢脸不?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一直到活动结束,妈妈都不想和一直哭哭啼啼的儿子说话。

孩子走不出挫折,那是因为他经常性地陷入挫折中,却没有人拉他一把上来,反而还推他一把,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却做着南辕北辙的事。


越挫越勇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特别不适合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一直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例如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狱中写《史记》等等,总给我们一种错觉,能承受挫折,方有更广阔的的天地。

但是这样的故事只是少数成功成年人的桥段,却不适合孩子。

“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

这是因为儿童大脑的各个部分发育并不同步,管理情绪的杏仁核发育比较早,而管理理性的推断,分析,自我控制的前额叶发育较晚。

因此,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他还缺少理性分析的能力,受情绪操控多,而且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发展有限,都无法让他能够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他只会受消极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更需要我们大人的引导和帮助,而不会给他们再次制造挫折。

如果简单地把他丢给挫折,他又不具备处理挫折的能力,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我们想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走向反面,让孩子无助,从而怀疑自己。

长期“习得性无助”,只会让孩子“趋利避害”,从而逃避挫折,而不是正视挫折。


这才是更普通孩子的正常反应。


没有人喜欢雪上加霜,只有人喜欢雪中送炭。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能够以同理心来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的情绪,宽慰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快地走出挫折,而不是一直深陷挫折之中。犹如“雪中送炭”。

我们希望孩子具备抗挫折能力,实际上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一定会保持更加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内心的强大来源于父母的肯定。

“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挫折教育”的真谛,我想我们应该明白

父母的肯定是指认同孩子的情绪,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合理的建议,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乐观的心态。


上次听算子骞着急得哭泣不止,我和数学老师都跑过去轻声安慰他。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这很难,我也跟不上节奏,也会急哭的(认同他的情绪)。

数学老师则将子骞叫到了办公室,让他在办公室释放情绪,并告诉他平时多加练习,下次一定能跟上节奏了(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合理的建议)。

很快,子骞就恢复了情绪,回到了教室,开始认真上下一堂课了。

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