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陶朗歌。我们继续漫画世界的环球之旅。
前面几集我们游览了法国和比利时这两个传统的漫画强国,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前往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等国,虽然同为欧洲国家,但这些国家的漫画文化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局面呢?
在欧洲,除了法-比漫画外,要数意大利漫画传统最为深厚,咱们这集就先从意大利漫画开始。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讲北美漫画的时候,讲到加拿大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就是北部的魁北克地区,这个地区由于多是法国移民的后裔,所以在漫画传统上更接近于欧洲漫画,我们将其称之为“欧洲漫画的美洲飞地”,而有意思的是,意大利也有个类似的名称,它曾被叫做“美国漫画的欧洲飞地”,你说这不巧了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事实上,虽然欧洲漫画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主要指的是讽刺漫画(Caricature),对于连环漫画而言,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首先发生在美国的,那就是1896年10月25日,“对话气泡(Speech Ballon)”首次出现在《黄孩子》上,别小看这个事件,对话气泡的出现,可以视为是现代漫画媒介的变革起点,它让漫画的图像与文本得以产生互动,为后来的长篇幅、序列化漫画作品做好了铺垫,在这一点上,却是美国漫画走在了前面。
意大利漫画的发端一般公认为始于1908年,欧漫大师埃尔热在这一年才刚1岁,当时欧洲漫画媒介的主要形式还停留在“文本漫画(Text Comics)”上,文本漫画可以简单理解为“文配图”,把文字描述放在图像的底下来做说明,跟“小人书”差不多。比如埃尔热早年的《托托历险记》,角色自己不会说话,故事推动全部依靠文本旁白。
但此时的美国漫画,对话气泡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从生动程度和可读性上讲,美漫是要领先于欧洲漫画的,所以在1908年,一家意大利报社就专门创办了一份针对儿童读者的副刊《儿童邮报》,把美国漫画引进到意大利,因此从起源上讲,意大利漫画生来就是“亲美派”。
最早一批被引进的美国漫画主要就是《小尼莫梦境奇遇记》这类Comic Strip,而由于这类漫画是有“对白气泡”的,所以它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Fumetti”,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就是“一团烟雾”,指的其实就是“对话气泡”。
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尽管引进了带有“对话气泡”的美式漫画,但这些漫画到了意大利国内之后却惨遭修改——好多人认为,这个“对话气泡”是对儿童有害的,所以他们又将这些美式漫画改回了“文本漫画”,对白气泡被全部拿掉。这其实就是新旧创作观念的冲突,旧的传统天然地对新的变化产生本能抗拒。
这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漫画媒介在意大利的地位非常低,被认为是只适合儿童和傻瓜阅读。这种境况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逐渐改观,意大利陆续出现了一些面向年轻人的漫画杂志,再加上“对话气泡”逐渐被人所接受,漫画媒介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这个阶段的意大利漫画,仍然是以引进美国漫画为主,尤其是《米老鼠》漫画在意大利非常流行,同名漫画杂志(《Toplino》)是当时最流行的漫画刊物,除此之外,《人猿泰山 Tarzan》《幻影 Phantom》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作品,尽管当时有一些意大利本土漫画家开始自主创作,但影响力完全不能和引进美漫相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出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时掌权的墨索里尼认为美国漫画中展现出的那些“美国生活状态”是危险的,于是他下令禁止引进美国漫画,这倒是可以理解,但最令人费解的是,他下令再次取消“对话气泡”,让漫画媒介恢复成“文本漫画”,也不知道为什么意大利人这么喜欢和“对话气泡”纠缠,可能是出于一种“凡是敌对国的东西一律反对”的心态。
这里还有一个趣闻,墨索里尼不是下令禁止美国漫画么,结果没想到他的孩子们最爱的就是《米老鼠》,所以《米老鼠》是最后一个被禁止的,而且没过多长时间就改了个名字再次出现,只不过作者换成了意大利本土漫画家皮耶洛伦佐·德维塔(Pierlorenzo De Vita),结果这位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创造出了很多超越原著的米老鼠作品,一直到今天,《米老鼠》在意大利还非常流行,甚至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米老鼠》漫画出产地。
二战结束后,美国漫画的禁令解除了,于是美漫再次大量涌入意大利市场,《迪克·崔西》《超人》《蝙蝠侠》等一大票美国漫画杀回意大利,再次成为意大利漫画市场的主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意大利本土漫画家们坐不住了,总是这样被美国漫画吊打也不是个事儿啊,得想办法夺回失地啊,要不大家都得喝西北风。
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意大利漫画家们决心摘下“美国漫画欧洲飞地”的帽子,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反制美国漫画,因此接下来的20年成为了意大利漫画的黄金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的漫画黄金时代,都不是单纯凭借创作者的一腔热血就可以缔造的,黄金时代的来临需要一个必要的前提——核心出版社的崛起——一如漫威和DC之于美国,一如阿夫里尔之于阿根廷,一如迪普伊和卡斯特曼之于比利时,而对于意大利而言,这家出版社叫做博耐力(Boneli)。
博耐力出版社创建于1948年,它发掘了不少意大利本土漫画家,并催生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意大利本土漫画经典,最早的一部叫做《德克斯 TEX》,这是一部美国西部漫画,这种类型在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比如比利时漫画《幸运卢克Lucky Luck》《杰瑞·斯普林 Jerry Spring》以及后来名声更盛的《蓝莓上尉》,都是类似的西部题材。
《德克斯》的主角叫做德克斯·威勒(Tex Willer),是一名游骑兵,正义感爆棚,枪法神准。这个角色也成为了意大利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之一,至今还能在各个漫展上看到他的COSPLAY,除了在意大利本土,这部作品在巴西也很受欢迎,其中的原因我们之前讲过了,就是因为二战之后很多意大利人到巴西去避祸,把这种漫画文化也带了过去,从而完成了“异株授粉”,并进而对巴西漫画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博耐力公司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它为意大利漫画出版树立了一种标准——不同于美漫期刊30P左右的薄册子,以及法-比的48P大开型彩色漫画专辑,博耐力创造了一种新的漫画出版格式,尺寸固定为160mmX210mm,页面更宽,页码为96页,黑白印刷,可以让读者一次性享受一个完整的故事,跟现在的图像小说概念差不多,直到现在,这都是意大利主流漫画的常见规格。
但真正使意大利本土漫画超过美国进口漫画的作品,当属出版于1962年的意大利国民漫画《迪亚波力克 Diabolik》,这部漫画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犯罪小说《幻影 Fantômas》,这部作品里的主角“幻影”是一个犯罪天才,带着面具和礼帽,利用各种高超的手段来进行犯罪,然后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谁,估计“怪盗基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就能追到这位“幻影”身上,各种“神偷”角色的祖师爷。
《迪亚波力克》的主角就跟“幻影”很类似,他是一名变相大师、冷酷刺客和绝顶神偷,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反英雄”的角色一出来(当然他后来慢慢“洗白”改邪归正了),还是作为漫画的主角,立马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直接就把市场给“炸”了,迅速跃升到国民漫画的地位,成为意大利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漫画系列,至今都是欧洲畅销漫画的第一梯队。
《迪亚波力克》的成功,为意大利漫画市场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漫画类型——黑色漫画(Fumetti neri),主打犯罪、恐怖题材,主角多是反传统的“恶人”,非常哥特。这种独特的漫画形式迅速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非常多的追随者和仿冒者,比如罗伯托·拉维奥拉(Roberto Raviola)的《犯罪 Kriminal》和《恶女传 Satanik》。
“黑色漫画”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意大利漫画后世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这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好的一方面是它为意大利本土漫画创作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并迅速衍生出很多同类型的作品;但坏的一方面则是它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抵制,引发了一系列类似于美国“反漫画运动”的封杀事件。
黑色漫画最为深远的一个影响,就是衍生出了意大利漫画非常独特的一个类别——情色漫画,当黑色漫画的风潮愈演愈烈时,暴力和犯罪已经不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了,于是“情色”开始作为一种成人元素被添加进漫画书中,起初还只是一点点,后来却逐渐失控,逐渐变成了越来越露骨的纯粹情色作品,这一点和美国60年代的地下漫画运动非常相似,都是以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起势,也都是以越来越偏激、露骨的方式而收尾。
尽管这些充满犯罪、暴力、血腥和色情元素的漫画都被打上了“仅限成人”的标记,但这依然没能阻止这股风潮滑向偏激的悬崖,最终在政府和教会的多重压力下,许多极端的黑色漫画遭到禁售,不少出版社因此而关门。
当然,经过市场和行业的洗牌和汰换之后,仍然有一些优秀的漫画创作者和“符合限度”的黑色漫画存活了下来,尤其是情色漫画,至今都是意大利漫画的“特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这个类型,但能将情色漫画高度艺术化的,应该只有意大利了,而且能以情色漫画传世的创作者,也大概只有意大利漫画家了。
这其中最为知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圭多·克雷帕克斯(Guido Crepax),非常传奇的意大利情色漫画家,代表作是《瓦伦蒂娜 Valentina》系列,非常惊艳、妖媚的作品,幻图书社这几年也在陆续出版的他作品;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洛·马纳拉(Milo Manara),在世漫画家中非常知名的情色漫画家,代表作是《圣堂黑帮 Borgia》,编剧是邪典作家佐杜洛夫斯基,讲述的是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波吉亚家族的故事。
60年代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漫画杂志《莱纳斯 Linus》的诞生,这本创刊于1965年的漫画杂志,对于意大利的重要程度,就相当于《丁丁》之于比利时,《Pilote》之于法国,它是意大利第一本定位成年读者的漫画杂志,而且一开始就定位很高,第一期就请到了意大利文学界代表人翁贝托·艾柯(也是漫画界的老朋友)来做专访。
从《Linus》这个杂志的名字,还可以看出美国漫画对意大利的影响,这个名字来自美国著名漫画《花生漫画 Peanuts》中的同名角色,它也刊载了大量美国漫画,比如《花生漫画》《大力水手》《迪克·崔西》等,《Linus》还把大量法-比漫画介绍进意大利,比如墨比斯、恩基·比拉、菲利普·德吕耶等人的作品,加强了欧洲漫画的内部沟通。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Linus》为意大利本土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顶级平台,很多意大利漫画大师都是借由这本杂志而扬名立万的,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瓦伦蒂娜》就是在这本杂志首发的,以及对中国现代连环画产生重要影响的“白描大师”瑟吉尔·托皮(Sergio Toppi)也是在此发迹的。
除了漫画之外,《Linus》还用大量篇幅来刊载与漫画有关的文章,包括但不仅限于作者采访、深度解读、行业观察、文学评论等,这些深度内容极大地拉升了《Linus》的江湖地位,也让漫画媒介在大众文化认知中登堂入室,进入成人阅读的视野。
而这繁荣的黄金年代,却因一个事物的普及而突然落幕,这个事物就是电视媒体。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法律监管上的空白,意大利一夜之间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独立电视台,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全天候放送,牢牢地将民众锁定在电视机前。对于这种新的媒体,传统漫画媒体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就像几十年后网络媒体夺走电视媒体的地位一样,也好像当下的短视频自媒体分流传统网络媒体客户一样。
电视媒介为观众提供了免费的、高感官刺激的节目,让观众可以轻松地获得一种唾手可得的快乐——不需要阅读,甚至不需要理解就可以获得的快乐。这无疑几乎扼杀了所有过去那些情节简单、意义浅显、仅求博人一乐的“快餐”漫画存在的意义,甚至连情色漫画都失去了读者。
这为漫画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多量产的漫画完全不是对手,一些曾经十分流行的漫画杂志,尤其是以外国引进漫画为主的杂志,很多都在这个阶段被迫关停。而要想延续漫画行业的存在,就必须找出电视媒体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新的出路。
这时候就体现出了博耐力出版社的“先见之明”了,还记得我们刚才提到说,博耐力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漫画书规格吧,全书96页的黑白漫画规格,可以容纳下一部完整长度的漫画作品,读者的平均阅读时间为一小时左右,这事实上就提供了一种与电视媒介抗衡的方案——用高质量的长篇作品来把读者从廉价的、短期刺激的电视节目上拉回来。
长篇漫画往往不能通过“快速阅读”来完成,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进行“不间断”的阅读,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可以达成完美的阅读体验,这就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电视媒体“强感官刺激性”完全不同的体验,从而避免与电视媒体产生正面交锋。
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下同时期的美国市场,当时美国仍然以漫画期刊为主(图像小说刚刚萌芽),期刊一般一期只有20页左右,5-10分钟即可完成阅读,是典型的“短刺激”媒介,这就相当于与电视媒介正面硬刚,所以这个阶段是美漫历史上最低谷的“青铜时代”。
再回望下法-比漫画,这个阶段也是“漫画杂志”转向“漫画专辑”的过渡时期,内在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就是用“拉长阅读时间”的方式来对抗电视媒体“感官刺激的快速获取”,以长制短,以慢制快,所以说,漫画长篇化、成人化浪潮的兴起,并不仅仅是媒介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外在环境变化、竞争格局转变和受众行为细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回到意大利漫画,凭借“长篇漫画”的定位,使得博耐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继我们刚才提到的《德克斯》之后,博耐力又陆续推出了几部流行漫画作品,比如《扎格尔 Zagor》《肯·帕克 Ken Parker 》《校园神兵 Martin Mystère》等,但这些作品都没有超过《德克斯》的成就。
博耐力在80年代的高光之作是叫做《迪伦·道格 Dylan Dog》的惊悚漫画,这是继《德克斯》之后,意大利出现的第二本现象级畅销漫画,月销量高达12万本,全球销量6000万册,直到今天都还在出版,热度丝毫不减。
这部作品的创造者叫蒂齐亚诺·斯克拉维(Tiziano Sclavi),他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吸收了很多灵异、恐怖以及黑色作品元素,创造出了一名专门调查恶魔鬼魅的超能侦探,光是这个设定就足够吸引人了,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投入到这部阴森、恐怖的作品的创作,也极大地损耗了斯克拉维的精神,致使他后来陷入长期的抑郁症中,甚至成为了一个酒鬼,曾一度告别这个系列,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好作品的创作,是以作者本身为食粮的,会极大地消耗创作者本身。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漫画,它获得了几乎所有意大利人的喜爱,就连一向口味刁钻的文学批评家翁贝托·艾柯都评价它说——“要我连着几天读圣经、荷马或者《迪伦·道格》,我都不会感到一丁点的无聊。”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也被改编为游戏、电影,据说温子仁将执导基于这部漫画的同名英剧作品,它不但没有被电视媒体击败,反而成功反败为胜。
除了商业漫画之外,艺术类漫画也开始获得长足的发展,而最具代表性的则当属《七海游侠 Corto Maltese》,来自意大利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漫画家雨果·普拉特(Hugo Pratt)。
雨果·普拉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世界性”漫画家,他的一生都在世界旅行中度过,他的童年在非洲度过,直到15岁才返回意大利,但没过几年就跟随潮流前往阿根廷,这一段我们在阿根廷漫画小史中介绍过,在这一阶段又游历了巴西、智利、加勒比地区以及瓜地马拉等拉美地区,期间还曾短暂前往英国伦敦,直到1963年才重返意大利。
其实在此之前,普拉特曾经在意大利进行过漫画创作,他早在40年代就曾参与过意大利本土超级英雄漫画《黑桃 A Asso di Picche》的创作,但并没有引起关注。从阿根廷归来后,普拉特的创作观念已经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和南美传奇漫画家厄斯特黑尔德的合作,使得普拉特开始转向成人化、文学化的漫画创作风格,而这也恰好十分符合当时意大利漫画市场的需求。
1976年,他将之前在《Linus》上连载的长篇漫画《盐海传奇》结集出版,这就是“七海游侠”系列的首作,而这部作品首次结集出版,就拿下了当年的安古兰漫画节最佳漫画大奖,可谓是“出道即巅峰”。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普拉特又陆续创作了多部以科多·马蒂斯为主角的作品,共同构筑了“七海游侠”的传奇世界。
跟《迪伦·道格》这种流行商业漫画不同,普拉特的作品富有极高的文学性,翁贝托·艾柯评价他的作品说,“想放松的时候,我读恩格斯散文。想读点干货的时候,我读《七海游侠》。”普拉特将自己一生丰富的游览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全部都注入到了这部作品中,使之散发出非常独特的人文情怀,成为不可逾越的意大利漫画经典,我们在下一期中还将对其进行深度解读。
到20世纪末,传统的漫画杂志基本都已消失,意大利漫画也如同法国和比利时一样,进入了”漫画专辑“的时代,连载漫画、短篇漫画逐渐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长篇的独立漫画作品,而这与大洋彼岸美国的“图像小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殊途同归了。
最近的二十年,是图像小说的时代,长篇漫画作品成为了意大利市场的主流。
推动这一切发生的,是一大批新锐的意大利出版机构的成立,而这其中,成立于2010年的BAO publishing(BAO出版)是最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它非常类似于加拿大的D+Q或者美国的Fantagraphic Book,都是立足本区域、放眼全球的独立漫画出版机构。
2011年,这家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叫做《犰狳的预言(qiú yú)La Profezia dell’armadillo》的作品,作者是新生代漫画家“零水垢”(Zerocalcare),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笔名,作者本名叫迈克尔·莱克(Michele Rech),当时随便了起了个除垢用品的广告词儿当网名,结果一直用到现在。
《犰狳(qiú yú)的预言》是他的一本自传类型的图像小说作品,展现了当代意大利年轻人的生活状态,非常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引发了相当热烈的市场反应。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为意大利当代图像小说作品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例,在这部作品之后,迈克尔·莱克又出版了《科巴尼来电 Kobane Calling》,这是一部关注库尔德人和伊斯兰人冲突的作品,同样获得了成功。
迈克尔·莱克现在已经成为了意大利新生代漫画家最杰出的代表,他在2014年的作品《忘记我的名字 Dimentica il mio nome》还曾入围了意大利国内重要的文学奖斯特雷加奖(Dimentica il mio),这是一部关于他家族的回忆性故事,让人想到《我在伊朗长大》。
在迈克尔·莱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图像小说作品开始陆续涌现出来。而且由于意大利本身就有长时间的“长篇漫画阅读”习惯,因此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持有极为开放的包容性,如今图像小说已经成为了意大利漫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意大利漫画将近百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漫画媒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局限在媒介形式上,更是体现在创作主题和思想内容上,而且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表里的。
在报刊漫画时代,漫画版面受到严格控制,漫画需要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博取关注,因而讽刺、搞笑、幽默成为了主要的选择;在漫画杂志时代,漫画版面得到了扩充,但它们面临着与其他漫画作品争取关注的问题,暴力、色情、恐怖成为吸睛的常见方式;而在漫画专辑时代,创作者拥有足够的空间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创作者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故事本身,而非其他噱头上,而只有这样,才能让漫画创作回归到了“故事”本身。
目前来看,对于希望获得良好阅读体验的“故事爱好者”而言,图像小说似乎是最佳的选择,我们也希望,能在未来看到更多优秀的意大利图像小说作品。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陶朗歌,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