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能带给孩子快乐美好,但也往往会带来很多争端。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讲,玩具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私信:孩子的玩具总是被其他小朋友抢过去,是孩子太内向了吗?大人是否应该鼓励他抢回来?或者应不应该参与其中?
当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时,如果出现了求助、气馁、不高兴、委屈、呆滞以及哭闹等情绪,那么建议家长要帮孩子把玩具“抢回去”。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做:
2-3岁孩子之间的争抢行为并没有恶意,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没有解决能力而且玩具已经被其他小朋友抢了过去,也千万不要骂自己的孩子没用,更不要贴上“胆小”、“没用”之类的标签。
心爱的玩具被抢走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崩溃的,这时候的第一任务是安抚孩子的情绪,抱一抱、拍一拍受委屈的孩子:“刚才宝贝拿着玩具在玩,旁边的大哥哥一下子就把玩具抢走了,所以宝贝被吓了一跳对吗?”。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需要询问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达成自己的想法。可以问孩子“这个玩具你是想分享给哥哥,还是更想要回来呢?”,如果孩子明显想要把玩具要回来又没有社交能力,那么家长就要把玩具“抢回去”了。
这个“抢回去”当然不是要让家长动武,而是要代替孩子认真地跟那个小朋友聊一聊,比如以孩子的口吻说:“大哥哥,这个玩具是弟弟的,他暂时不想分享给你,或者你拿他喜欢的玩具交换玩怎么样?”,如果委婉的引导不起作用,那么可以客气地跟老师或者对方父母商量一下,一定要把孩子的东西要回来。
为什么说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家长帮孩子“抢回去”很重要?
一岁半到两岁之后,孩子将逐渐形成自主意识和物权意识。这时候家长给孩子建立起物权意识以及“我的东西”的观念就很重要了,软弱或者讨好型父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会让孩子将来不敢捍卫自己的权利,不会保护自己。
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你的东西给不给别人,你自己说了算”,还要教会他“没有经过别人允许,别人的东西你不可以随便拿”,这才是“物权意识”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孩子知道我的玩具我要保护好,他会慢慢明白我的食物、我的衣服、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家、我的身体,都是需要自己保护的。知道这些之后他才会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保护好自己。
许多老人非常喜欢叫自己的孙辈让玩具(不管孩子几岁),但是对方让过来的玩具却又教自己的孙孙不要拿,这种做法并不提倡,大人们的社交在年幼的孩子们来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容易混淆权力的界限。
心理学研究发现,2岁多的孩子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几乎任何东西都不肯和他人分享,这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却往往被老人误以为是自私、小气的表现。
物权意识发展的规律展现出,基本上孩子3岁时在父母的引导下才会与人分享,5-6岁后才能掌握主动分享。为了孩子有清晰的边界意识,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们最好不要劝孩子去分享。
只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还不够,孩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该如何去拒绝别人以及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
尤其是入托入园之后可能会遇到的社交冲突更加复杂,“抢回来”和“打回去”的做法并不是万能的,这时候培养孩子对同伴和对环境的社交敏锐度,培养孩子的逆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多样化地去应对冲突呢?
“学会管自己儿童良好品格培养系列”由《学会表达和沟通》、《学会控制情绪》、《勇敢和自信》、《友爱与分享》、《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等共10册绘本组成,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学会拒绝、勇敢自信等各个方面教会孩子诸多道理并培养孩子如何社交。
3-6岁是把握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该套图书纸张厚实,字迹清晰,绘图精美,超大开本,用10个鲜明的主题展开了丰富有趣的内容,每个主题故事中都围绕着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可帮助父母们解决各种早教难题~(中英双语)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