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妈
当你每天催着孩子做作业,孩子想尽一切办法拖延偷懒的时候,有这么一些孩子,不用爸爸妈妈说,放学回家就主动做作业,每次放假都会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看到他们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恐怕会再一次感叹,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吧。
说真的,这种自律性,是我最羡慕的别人家孩子拥有的品质。
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所谓自律和自驱,就是孩子自己对自己有掌控力,而不是全靠父母在发力。
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自律,而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自律能力,这将是他最大的优势。
那么,自律能力是天生的,还是能够培养的呢?
很多成年人也不自律,所以他们经常把自己当成不自律的人,其实,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从小没有培养出自律能力的问题。
对儿童来说,自律能力差是正常现象,而通过培养,则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否则就只能在不自律的漩涡中沉沦,因为不自律,而改不了“不自律”。
培养自律能力的关键期,其实比很多人以为的要早。
在孩子2岁之前,成长的主题是安全感,这一阶段,父母需要给孩子全身心的爱,无条件的爱,这是孩子内心土壤最重要的底气。
而到了2岁以后,则是一个关键期,因为这就来到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本能的会遵循一个秩序,不这样做他会难受。
比如,玩具摆了一排,被妈妈弄乱一个他会生气,走路一定要靠右走,没有靠右他也会生气,开灯一定要自己来,妈妈开了他也不乐意……
有研究表明,秩序感的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扼杀孩子的自律感,未来可能会导致孩子做事缺乏条理。
而如果破坏了孩子这份一定要怎样才行的执拗,也是在破坏孩子的自控力、原则感,和行动性。
那在这个秩序敏感期,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呢?
1、帮助孩子完成规则的建立,体验遵循规则的成就感。
其实自律本身是有快感的,就像我们这些不自律的人,一旦有机会体验一下按时完成工作,并且是有条理、按计划的完成工作的感觉,就会发现那种感受非常棒,只不过会被强大的惯性待会到之前的节奏中去。
而孩子则不然,在他秩序敏感期内,帮助孩子完成秩序的建立,建立按计划、有原则做事情的习惯,孩子是会爱上这种感觉的。
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采用立规矩,并执行规矩的方式来管理。
一开始可以是关于步骤的规矩,比如买东西,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先推一个购物车,然后分区域逛,选购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到柜台前付账,然后东西就可以拆开吃或者玩儿了。
孩子此时对这些大人世界的规矩是非常感兴趣的,等他习惯了凡是需要有规则,那么在学习上制定规则的时候,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他会觉得有规则是理所当然的。
2、一定要给孩子自主权,让他自己管理自己。
很多孩子不自律,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多,让他没机会管自己。
再秩序敏感期期间,很多时候孩子会和大人有冲突,这其实也是由于自主意识的崛起而产生的矛盾,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爸爸妈妈干预过多,孩子才会哭闹。
而此时破坏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愿,是非常不对的。
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谈不到自律,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是游离的,不着调自己再干嘛,随心所欲,经常写着作业就站起来看电视吃东西了。
所以说,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管理自己的空间,让孩子养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比如孩子想要学钢琴,父母可以用疑惑的表情,和关心的语气问他:
我觉得会弹钢琴特别棒!你为什么想学钢琴呀?
不过,我听说学钢琴需要每天练习,你知道学钢琴要每天练习多长时间吗?
学钢琴是不是需要坚持好几年才能成功呢?
你需要妈妈帮你买钢琴吗?钢琴很贵,如果你买来不练的话会很浪费。
你准备每天什么时候练习啊?我觉得太晚肯定不行,邻居们都要睡觉了。
你需要我每天提醒你到练习时间了吗?
……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主的,哪些是爸爸妈妈在帮助自己的,他会慢慢的学会发现自己的愿望,追求自己的愿望,并且管理自己的行为。
3、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父母要以身作则。
最大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这是对一个孩子影响最深的力量。
如果父母每天懒散颓废,指望孩子积极主动,自律自觉,那是不可能的。
父母有积极的目标,孩子才能有积极的目标,他才会去追求学习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生活作息健康,才会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好的父母不是孩子的鞭子,不能给孩子指明方向,只能提供鞭打。好的父母应该是灯塔,是孩子心中的方向,但是掌舵、划桨,都要交给孩子自己,因为这些能力,才是孩子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