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朋友是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找到几个能帮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欢乐、分担痛苦的伙伴。没有朋友的孩子在生活中不仅是孤独的,自尊心也会随之丧失。
一个孩子不合群,是耀眼还是孤单?
孩子3岁前,是不需要朋友的吗?
只要能健康长大,交友以后会懂?
一次聚会中,一群孩子都在玩耍,有一个3岁的孩子一直坐在妈妈身旁,就显得非常突兀。整顿饭都是妈妈在帮她夹菜,盛饭,剥虾,最后擦嘴。说乖也很乖,不怎么爱动,也很干净,整天都粘着妈妈,一般不合旁人说话。
①我们看到,她会有怯弱的表现,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由此可以判断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
②旁边一群孩子在玩耍,她不想参加吗?当然不是,她不敢!
不敢的原因是啥呢?
怕妈妈反对,或者怕回家后挨骂;
怕小朋友不和她玩耍,胆小,怕事,或许还有些自卑;
不知道怎样去交友。
这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反馈回来的表象,而实质呢?
① 家长的过度保护
玩泥沙怕脏,玩小草怕细菌,时间一长孩子就越来越不敢参与游戏了。也有妈妈非常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凡事给孩子出头,孩子与他小伙伴的友谊小船也就说翻就翻……
过度保护实际上是一种残忍的剥夺,虽然让孩子远离了眼前的危险,同时剥夺了她试错的权利,交友的权利,从矛盾中成长的权利。
② 不会交友
想要玩玩具,还没表达,家长就已经帮她说话了,从大人的观点给小朋友分类,担心孩子被欺负,处处警告危险,把孩子圈在无形的圈子里,无法出去…长此下去导致孩子不会表达。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3-6岁,也就是幼儿园阶段,有意地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已逐渐脱离家庭并融入团体生活之中,因此这个阶段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团体性质的游戏。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逐渐脱离“单独游戏”与“平行游戏”的阶段,开始参与“联合游戏”与“合作性游戏”。
三岁前是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社交能力培养,将会影响着他以后整个成长过程中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的建立。而孩子人际观的形成,是从3岁左右就开始了
根据DSM-III-R诊断标准的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年发病率为7.9%,月发病率为4.5%,并且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
在孩子社交中担心的是什么?
安全、健康、被欺负、不受欢迎、不会表达、吃亏了不知道…………
我们所说的交友,并不是要交的越多越好,朋友一般就只有3-5个,朋友太多了那叫应酬。吃亏了就一定是坏事吗?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的教训中长大的,这是人生必须课。放手,才是家长最要紧的事,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回来时要进行适当的询问,帮助她成长,规避一些问题,向好的方向驱动。
社交工具都有啥?
1、 游戏——只要参与其中,就会出现交集,交友从这里开始
大家多带孩子出去,参加活动,让孩子体验帮助别人于被帮助的感受,接受和小朋友一起冒险的快乐与紧张。
2、 零食——小朋友一起分享美味,交流感受,必不可少。
选择一款健康、无添加、少油少盐少糖、不经辐照的产品,主要看配料表会比较清楚。
3、 兴趣——都喜欢一样的事物,交流的信息更加共鸣。
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多带孩子去观看博物馆、现场表演等,接触到共同爱好的小朋友。
家长应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如何建立友谊和珍惜友谊,在充满爱和温馨的氛围里让孩子学会交朋友的方法。 另外,在人际交往上,3-6岁的孩子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的很融洽。家长要在一旁看着,当孩子需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你,同时多加注意给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