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爸妈,育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两孩父母,著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上一篇:

孩子读得不好怎么办?| 引导评论,善于评论的孩子,更善于阅读

为了支持孩子自主阅读,父母要做个好的讨论者。但父母懂得讨论的价值、愿意和孩子讨论还不够,我们还要能在家里展开真正的讨论,这样才能帮孩子掌握讨论技术、学会讨论,让讨论成为孩子自己的一项能力。

这对平时很少跟孩子讨论的父母来说,可能是小难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分享一些具体的讨论方法,包括如何开始、如何进行、如何丰富话题、如何避免讨论走入误区等等。

先来说如何开始。

讨论是大家就一件事交换看法父母可以在孩子复述或者评论他读到的内容时,回应孩子,“这事我知道,是不是怎么怎么样”,或者“我觉得如何如何,你觉得呢?”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发起讨论。

为了把每一个方法都讲清楚,我把复述、评论、讨论分成三讲来讲,其实,真实的场景下,它们会在一分钟之内次第发生:当孩子跟你复述他从书里看到什么时,加上一句“我觉得”,复述就变成评论,你听过孩子的表述,回应一句“我觉得如何如何”,孩子的评论就会变成大家一起讨论。

讨论也可能由孩子发起,孩子来问你:“妈妈妈妈,我觉得这本书如何如何,你觉得呢?”你积极回应他,分享自己的看法,讨论就会开始。

即便孩子还没有习惯对书中内容做评论,父母也有机会引导孩子展开讨论。比如,他复述时,你就他的复述内容提出疑问,孩子回答你或者为你做些解释,你再回应他,提问就会发展成讨论;孩子向你提问,你回答了,又加上了一点自己的观点,孩子回应你的观点,讨论也会自然展开。

只不过,善于评论的孩子,更容易有自己的观点,讨论更容易展开,讨论的品质会更高;不善于评论的孩子,通常不太会有自己的观点,讨论比较容易停留一些基本事实和信息的层面,比如他只能和你讨论具体的故事情节。

即便如此,孩子也会从讨论中受益,他可以一边学习如何与别人讨论,一边通过和父母的互动,形成自己的看法。

讨论该如何进行?

如果你平时工作中就有很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我的建议就很简单,把跟同事、合作伙伴讨论工作的方法,平移到和孩子的讨论中就行了。

一些父母很少和孩子讨论,不是因为自己不会讨论,而是因为觉得和孩子不能做这样的讨论,打破这个认知误区,尝试用同样的方法和孩子讨论,在家里建立培养讨论氛围、教会孩子做讨论,可以说轻而易举。我家就是这样把两个孩子都培养得特别善于讨论的。

如果你不太善于讨论,我可以分享给你几个具体方法,尝试使用这些方法,你和孩子的讨论也会顺畅进行,不会陷入“把天儿聊死”的状态。

一种方法是头脑风暴法。这个方法由一位广告人首创,基本形式是召集一个10多个人的一起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以产生尽可能多的新想法。头脑风暴法最值得借鉴之处是它禁止批评的基本原则。讨论中,别人提出任何想法,你都不能批判、不能阻拦,不可以做任何否定性的表述,比如“你这个法子行不通”、“你这想法太过时”、“这不可能”等等,这样参与讨论的人才能不受干扰,专注于开拓自己的思路。

另一种方法是个人中心取向工作坊。工作坊,英文叫workshop,最早由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使用,参与者通过活动、讨论、简短演讲等方式,共同讨论某个话题。个人中心取向工作坊,是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最推崇的工作坊形式,作为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一种自我理解和个人变化的巨大潜力,如果一场工作坊能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个体的这种潜力就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所以在他的个人中心工作坊中,工作人员只是能提供不同兴趣点与技能的专家、教师、辅助者,他们尽可能为参与者提供更多选择和自由,但不评价和操控他人的想法和行动。

我个人认为,个人中心取向工作坊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家庭。父母的认知虽然确实常常高于孩子,但给孩子更多表达的自由,支持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比一味向孩子灌输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更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还有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是Seminar研讨课,这种研讨课主要为研究生开设,通常是大家各自围绕课程布置的主题进行阅读,然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参加讨论,每个人都需要分享内容、对话题有所贡献,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启发,对话题的理解都会得到深化。

目前,中小学正逐渐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其实就是Seminar研讨课的雏形,孩子在家里有这样的讨论经验,也有利于在学校参与讨论形式的学习项目。借鉴Seminar的方法,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也当成一个需要贡献有价值内容的平等参与者,而不是其中的导师。

如何丰富讨论话题?

一些父母可能认为,讨论能力对孩子来说这么重要,那我得带着孩子,正式地坐下来,像开家庭会议一样,认真地讨论一些重要且严肃的话题吧。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这样。

讨论的形式不要太严肃,像日常聊天一样最好,讨论的话题也不需要宏大,事实上,宏大的话题大家了解都不够充分,很容易讨论不下去。父母也不要引导孩子讨论“故事主题”“中心思想”什么的,那是语文老师的长项,做父母,我们就做自己能做的事。

最好的方法是,既然话题是从书引出,那大家就从这儿开始,孩子有兴趣讨论什么,父母就跟他讨论什么,大家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到什么就自然地延伸下去,话题跑得越来越远也没关系。

讨论时,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借助各自的信息来源,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同学说”“我老师说”“另外一本书上说”,父母可以说,“我听说”“我从电视上看到”“我刚刚看完的那本书上说”“我昨天从网上看到”。这样,每个人都能源源不断地为讨论贡献新内容,大家会说得越来越有兴致,话题也会越来越丰富。

如何避免讨论走入误区?

就我观察,家庭中的讨论很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变成斗嘴抬杠;二是变成争对错、争输赢的辩论。

一些父母喜欢和孩子斗嘴抬杠,并以此为乐。比如孩子说某本书很好玩,父母可能故意说,“我觉得不好玩”,引诱孩子坚持说“好玩”,然后父母再说“不好玩”。这种说话方式,肯定不是讨论,而且既降低亲子沟通的质量,也会引导孩子习惯做没有实际内容的表达。喜欢斗嘴的孩子,是没法跟人讨论的,他会认为讨论就是抬杠式的针锋相对、你来我往。

另外一些父母,喜欢引导孩子争对错,把大家分享观点,变成争论是你说得对还是我说得对,最后谁说服了谁、谁输谁赢,这其实是把讨论变成了辩论。咱们前面的课程中明确说过,讨论不是辩论,而且很多关于自我、生活、社会、世界的问题不像数理化题目那样有唯一答案。

大家各自分享观点,会给孩子多角度的启发,让孩子认识到一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不能非黑即白。通过这样的分享,孩子会慢慢学会尊重别人的表达,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有是非观但不偏执不狭隘,更有包容性和共情能力。

如果父母总是把讨论导向辩论,会让孩子不关注别人表达的内容,只想着说服别人,这样的孩子,未来会更容易在不同观点之间选择“站队”,也更容易在别人和自己观点不同时,拒绝倾听和包容,这会让孩子没有办法和别人进行有效讨论,未来也会影响孩子参与所有需要通过讨论进行的学习项目。

小结:

当孩子就书中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父母有意识地回应“我觉得如何如何”,就可以自然地展开讨论;父母可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讨论方法,平移到和孩子的讨论中;不太熟悉讨论的父母,可以学习借鉴头脑风暴法禁止批评的讨论原则、个人中心工作坊为参与者营造支持性氛围的理念、Seminar研讨课中每个人都需要贡献有价值的内容的原则。讨论的氛围需要像聊天一样自然,话题最好是就眼前的讨论内容自然延伸,同时要避免把讨论变成斗嘴和辩论。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