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排版/声声
最近我和二胖回老家待了几天,绿皮火车上人挤人,我们买了卧铺,聊到回家。
下火车就能感觉到丝丝凉意,果然和西安的天气不一样,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街边有卖烤串的,油炸炭烤、面筋火腿,撸了两串,安心到家。
第二天,我坐在床边看云,因为睡得晚,整个人也没啥精神,晕晕沉沉,云在天边慢走,磨磨蹭蹭。索性打开窗户,吹着风,把胳膊摆在窗台上,抬头和天上的云继续耗。
回家可以慢慢耗日子,快节奏的生活过多了,原来慢下来什么都不做,也很幸福。
没人管,自己也不较劲。
吃完发呆,困了就睡,拿手机拍几张云,搬个板凳在门口坐着,再发呆,又困了……
和哥哥他们去山里打泉水,提着桶,边走边看两边的玉米地,小时候的记忆一下子就撞进了脑海中。那时我下地基本只瞎玩,正经忙帮不上,要么挖坑,要么抓大蚂蚁,再有就是窜来窜去,和别人捉迷藏。
一眨眼就变成了大人了,再进去傻玩好像也不太合适,因为成年人,有时候必须得端着点。这叫规矩,也关于体面,不过时间久了,也累人。
没法玩,那就拍照记录一下。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夏天,傍晚喝两碗绿豆汤,搬个板凳往门口一坐,背靠墙,吹着小风,听不远处的阵阵蛙鸣。那时候希望快点长大,觉得大人有很多未知的力量,而现在,会向往那时的无忧无虑。
总给自己加码,这已经形成了我的习惯。所以这次回老家,我也在有意识地放松自己,不定计划不做事,吃吃雪糕、喝喝汽水,找找童年的感觉。
人真是有意思,在一种环境中待久了,必须得换个地方透透气,不然憋得难受,没啥活力。回家就是人多、热情,喝酒也不用端着,举杯痛饮,喝到开心,没有半点顾虑。
感觉人一下就放空,打开了,眼神都慢了下来。
突然想起了弹簧,原来这个事物,本身就包含着大道理,拉伸、收缩、张弛有度之中,才是弹性所在。人也应该具备弹性,一直压着不好,一直伸着也不是那么回事,收放自如,才是常态。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还不是我能达到的。或者说,远没到。
快30岁,以前觉得长辈高高在上,现在感觉可以平视长辈了。这个平视,不是尊重,而是可以和长辈平等聊天,也能看透他们的一些心思,少了一些不理解,多了一分生活的共鸣。
共鸣,就是你走过的路,我正在走。
现在聊天,刚到时候。
我看完了我舅推荐的书——麦家的《人生海海》。
说实话,以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来看,这本书多少有一些瑕疵,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自觉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些事情。
山西的一个小山村,交通不便,也穷惯了。这都是长大后往回看的感受,最开始时,我以为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太阳围绕我们村转,天大地大村里的磨盘最大。
邻居家的叔叔有家暴倾向,三番五次打老婆,别人拉都拉不住。以为拳头就是硬道理的年代,有些人以为夫妻吵闹,也应该用拳头解决。
后来他死了,死在了煤窑里,过去好多年了,我还记得他,是个大高个。
没什么好工作,很多人下煤窑,经常能听到死人的消息,这也是除自然死亡方式之外,我听过最多的死亡方式。我庆幸自己父亲没有去下煤窑,好赖他是个司机,有一技之长。
我姥姥姥爷家很穷,五个孩子,我小舅舅算最爱读书的。他努力冲击大学了,但最后的结果也不太好,晃荡了大几年,后来找下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家人说我有点像他,但其实他见得更多,也更稳重一些。
村里人热情,但也爱嚼舌头,谁家发生个什么事,闲言碎语,添油加醋,最后人尽皆知。
那会我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通过读书,以后能靠自己找个工作。因为听说县上还不错的工作,都得找关系,我家没关系,只能自力更生。
外出读书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回家。说实话,不怎么想,而且一回家,我总有很大压力。在外时没钱,我自己打工,虽然苦点,但学校里的娃活泼,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放假一回到家,我妈就会一直唠叨家里的穷,无形的压力全传给了我,但我也没有办法。
年少不懂沟通,仅有的办法,就是尽量逃避。
打零工时我也被人坑过几次,但正因为没钱,所以尽管带着稚嫩,还是据理力争和人争论。也会撕破脸,因为一百不好赚。有些人就是那样,你一强,他的势就下去了。
兜兜转转,爸妈也老了,白发皱纹,还有日渐浑浊的眼。
对他们的难处,我也有了很多感同身受。
以前我也羡慕过那些有钱的同学,就觉得自己家天大的难事,在人那里都没存在过,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现在看来,每个人都有他的命,有他的出身和归宿,人生海海,起起落落,最后过得怎么样,谁知道呢。
比较幸运的是,我还有点属于自己的坚持。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些坚持,让我活得更像自己。
在外待久了,偶尔回老家,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有些东西像海浪一样冲击过来,说不清,也道不明。
我毕业那年,问我学长:为什么你不回老家,明明可以更轻松一点。那时他还租个小房子,心中有了创业计划,说自家本身就是县城的,好不容易考大学到了省城,如果再回去,那就白出来了,孩子的起点还是县城。扎根在省城的话,未来孩子的起点就是省城,跳一跳,说不定就到了北上广深……
那天他和我聊了很多,听完,我被感动了。
原来人家有那么多想法,而我,那时,什么也没有。
我读书从来没补过课,小学初中在村里读,高中在市一中,同学也有补课的,但我家没钱,自行杜绝。现在小孩上学报补习班,仿佛成了一种风尚。
但话说回来,穷是一切消费的克星。没钱,克所有。
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生活状态,不一样的经济水平,对比、碰撞、各行其道,林林总总,全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记录者,希望在多少年之后,自己会有更深的感悟和积淀,回过头来,把所有的一切都写出来。
那是历史,也是很多人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