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育儿

“我家孩子特聪明,就是不努力” 别让这句话给“毒”了

​​

本 文 约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文 | 原心

比起鼓励孩子获得“聪明”这个技能,不如引导他们拥有一颗永不枯竭的内心,培养他们顽强不屈的意志。

早晨等电梯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说:“老师给我打电话了,你期末考试排名又是倒数,说你很聪明,就是不努力,你真的要加把劲才行!”

 

儿子没说话,看上去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那一刻,似曾相识的感觉猛然袭来。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

从学生到老师,从孩子到父母,在我三十多年的成长旅途中,转变的是角色,然而这句话却一直没变。它仿佛无处不在,成为老师、父母对孩子共同的“保护伞”。

老师希望家长不要过多责怪孩子,所以选择用迂回的方式来开导父母,以为这是给孩子的鼓励与认可。

家长看到孩子的考卷,本来怒气按压不住,可一听老师这番安慰,仿佛吃了定心丸,觉得孩子大有可为。

然而,对孩子来说,经常听到“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这句话,真的是一种“保护”吗?

不恰当的评价期待,容易令孩子认知模糊

我在大学从事心理工作,学校里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面临休学或退学的情况,他们来找我咨询,谈起自己的困惑。

“我也知道大学四年很重要,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在毕业时拥有选择机会,可就是没有动力去努力。”

待问起背后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A.努力,听上去多不高级啊!别人夸你“看上去好努力”,潜台词是“你怎么看上去不聪明的样子”。

B.别看我每天浑浑噩噩,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因为我在保存实力;更何况,要是努力了却还是考得不好,那多没面子啊。

在他们的认知里,仿佛“聪明”比“努力”更值得推崇。明明可以拼智商,却要拼勤奋,这简直拉低了我的水平……说实话,我不支持他们的行为,却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处境。

因为“努力”这件事,本身就存在风险。努力的结果,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成功了固然好,能证明他们确实如父母和老师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然而失败了呢?那就直接打破了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待“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实捶了自己“不太行”这回事啊!

此外,常常被夸“聪明”的孩子,会误以为自己真的很聪明,做某件事就要依靠聪明而非努力。当自己遇到失败,常常第一反应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再“努力”尝试也会无济于事。

斯坦福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实验

第一轮测试,让孩子们做同样的题目,不同的是,实验人员给完成的孩子不同的评价。

一组是夸孩子的智商:“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一组夸孩子的努力:“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卡罗尔·德维克想看看接受不同评价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的行为。

到第二轮接受测试时,孩子们被告知有两类题目,一类是较第一轮测试难、但可以从解题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的题目,一类是和第一轮测试同样简单的题目。

毫无意外的是,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了简单题目,而被夸“努力”的选择了相对更难的题目。

卡罗尔·德维克指出:“夸小孩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聪明,为了看起来聪明,就别去冒做错的风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所以,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如果他们接收到的评价是“你很聪明,但是没努力”,他会首先关注“聪明”这件事,认为自己的才智其实不能胜任这门功课,努力的话无异于冒着出错的风险,所以他们不会再继续开展深入学习。

表面看来,孩子们不愿意努力,是源于内心优越感作祟,觉得自己足够聪明了,可以不努力;其实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害怕自己露出“不太行”“不聪明”的真相,干脆就放弃努力,用“不努力”“没有全力以赴”的假象来保护自己。

再说回孩子自卑这件事,这是不好的吗?

非也。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因为当我们看见自卑、超越自卑,也将完成自我成长与文明创建。

真正不好的地方在于,父母给了孩子错误的评价和期待,让“你很聪明,就是没努力”误导了孩子,他们从而选择了利用不恰当的优越感来摆脱对失败的恐惧。

孩子会这样想:

你们都说我聪明,只要好好努力,就会变得特别厉害,我现在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我学习方法不当或没掌握基础知识,只是我没有好好努力而已。

为了维护大家对自己的这份评价和期待,害怕自己“露拙”,干脆选择不努力,也不分析失败原因,破罐子破摔(反而能进一步证明我很“聪明”),或者一旦离开外在督促,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所以,“很聪明,就是不努力”并不是鼓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聪明”和“努力”,不应对立起来

其次,我们说孩子“很聪明但不努力/很懒,所以成绩很差”这句话时,不经意间将“聪明”和“努力”的关系搞混淆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聪明的孩子可以不努力,否则成绩可以更好;不聪明的孩子,要努力才行。

可是“聪明”和“努力”真的不能并存吗?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所有的天才,都是天赋加上努力而来。那些学习和考试都很优秀的孩子,并非全靠聪明,而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加努力。看上去他们每次考试前都云淡风轻,没有多么使劲就考出了好成绩,那不是他们没有努力,而是在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复习规划,对要考的知识熟稔于心。

我有个学生,今年考上了某所985大学研究生,考研前半个月,当其他学生都焦虑得睡不着觉,她却没有半点着急。

她说,我提前掌握了所有要考的知识,现在从书架上随便拿本书,我都能说出其中的内容,随便考哪一页都没问题。

这份自信和从容,就是聪明加日积月累的努力换来的。

此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不相上下,没到拼天赋的程度,更多的是拼“谁比谁更努力更坚韧”。

随手举几个例子。 

●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从7岁开始练字,每天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墨汁把池水都染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羲之经过数年练习,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出独有的书法,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 著名作家林清玄,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坚持写作:最初是每天写五百字,后来是写一千字、两千字、五千字,无论外在天气和内在心情如何,他都没放弃。

他说:“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

王羲之和林清玄的故事启发我们,这个世界很大,厉害的人很多,那些厉害的人往往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要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不是仅仅凭借一点小聪明和天赋就可以的,而是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投入大量的刻意练习。

恰如作家严歌苓说:

“聪明是顶靠不住的东西。一个人最优越的素质是顽强和坚韧,只有顽强和坚韧才能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

深以为然。

人生的旅途很长,比起鼓励孩子获得“聪明”这个技能,不如引导他们拥有一颗永不枯竭的内心,培养他们顽强不屈的意志。


比起说孩子“聪明”,这样教育效果更好

前面说过,夸奖孩子聪明,让孩子关注智商,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安慰和引导孩子?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挑战失败,正在灰心丧气,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重振士气,继续前行?

不妨试试这样做:

1

看到孩子的进步,表扬他们的努力

日本励志电影《垫底辣妹》改编自真人真事,女主角沙耶加不认真学习,高中阶段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习水平,成绩列全年级倒数第一。

然而,这样的女生最后却考上了重点大学,原因之一就是补习班坪田老师对她给予了持续的信任和恰当的激励。

第一次摸底测试,沙耶加考了0分,坪田老师表扬她“很认真,把全部的题都做上了,没有空着的”。

第二次摸底测试,沙耶加考了5分,坪田老师还是表扬了她,“虽然只做对了一道题,但是跟上次比也是有进步的”。

沙耶加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进步的,从此点燃学习热情,有针对性提高,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

卡罗尔·德维克教授指出,孩子接收到的表扬不同,将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经常被夸奖“聪明”,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看重得失,害怕挑战。而经常被夸奖“努力”,孩子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认可努力的意义,乐观迎接挑战。

家长和父母平时要留意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夸奖他们的坚韧、勇敢、执着和思考,由此激发孩子的潜能,助力孩子的成长。

2

看到孩子的困惑,及时帮孩子一把


歌手兼作家陈美龄,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被誉为最美妈妈。

她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如果孩子学习跟不上,父母要马上搞清楚,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不明白的,及时帮孩子一把。等孩子跟得上进度了,他自然就不会觉得学习很辛苦了。”

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但是结果仍然不理想,父母也不要粗暴指责孩子“太笨”“不是学习的料”,而是带着孩子分析原因,看看他们的努力是否错了方向,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鼓励孩子学会求助老师和同学。

请告诉孩子,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暂时落后也不可怕,学会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反而是我们成长的开始。


3

做孩子的榜样,陪孩子一起前进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了一对母女,引发无数点赞!

母亲白永旗今年50岁,女儿露今年25岁,两人一起考研,一起圆梦,不得不说,令人羡慕。

这背后,是母亲持续的鼓励和陪伴,当女儿两次考研失败,十分灰心,妈妈鼓励她“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并且陪女儿一起考研,两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

最好的教育,是互相陪伴,共同成长。在孩子的成长旅途中,父母是最好的镜子,当我们要求孩子的时候,不妨自己先做个好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最认真努力的样子,自然能生发向上的动力。

-END-

责编 | 邓茜

编辑 | 墨语

实习编辑 | 哥舒  姚佳欣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读者·新语文

您身边的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专家

​​​​

标签: 孩子父母

近期文章

到连云港和镇江,一定要尝尝的那些美食

​​#旅途中的美食#期待了好久… 阅读更多

4 年 ago

外卖我只想吃这只鸭!

​​ 每当临近下班的边缘 肚子… 阅读更多

4 年 ago

穷人养的起柴犬吗?配吗?

​​很多人都觉得养只柴犬是身份… 阅读更多

4 年 ago

柴犬幼犬都有黑口罩吗?能褪掉吗?

​​最近有家长和我反馈说买柴犬… 阅读更多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