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时,你是否有以下苦恼?
孩子总把“我不行”、“我做不到”挂在嘴边?
一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立马气急败坏?
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被悲伤的情绪困扰很久?
其实,孩子面对挫折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总被悲观情绪纠缠,得不到有效排解,就会形成悲观性格,甚至严重的抑郁症。
美国《神经元》杂志也发表过相关研究:
习惯悲观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常常会有过多的“压力荷尔蒙”,给大脑神经元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情绪和身体成长。
怎么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给父母们提出了三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父母不要去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第二个原则,一旦孩子尝试自己解决时,父母就不能对解决方式过分苛责。
第三个原则,父母要在生活中示范怎样解决问题。
有了三大原则还不够,在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才是关键。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塞利格曼提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排除“暴躁思维”,捕捉“冷静思维”。
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每个人都在和我作对”,然后立即做出反应,和别人发生争执,甚至是打架。
塞利格曼将这种思维称为“暴躁思维”,与之相对应的是“冷静思维”,也就是说当事情发生以后,先冷静一下,不要急着回应,先思考一下所有可能的情况。
爸妈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练习:
篮球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两两组队练习传球,小明和小文是一组,可是练习的时候,小明好几次被小文传过来的篮球打到了头。
然后爸妈可以给出两种不同的想法,问问孩子,哪种思维是暴躁思维,哪种是冷静思维呢?想法A:他是怎么了,是意外还是故意的?想法B:他就是故意的,我也要对准他的头来打,看谁打得狠。显然,A是冷静思维,B是暴躁思维。
孩子能准确分辨冷静思维之后,爸妈就可以启发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冷静思维,比如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可是朋友迟到了,冷静思维应该是怎样的?孩子可能会回答:“他迟到应该是有原因的,我打个电话去问一下。”再比如当孩子走进一群人时,他们发出了爆笑,冷静思维的想法是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我去问问看。”捕捉冷静思维的过程,就是排除“所有人都在和我作对”的过程。
第二步,判断对方真实的意图。
比如小文传的球好几次砸到了小明,小明使用冷静思维,他觉得小文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不小心的。那怎么判断小文的真实意图呢?
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看对方脸上的表情。如果球砸到小明以后,小文表现出不好意思的感觉,那他就是不小心的,如果他表现出愤怒、嘲笑,那他就是故意的。
第二个方法是直接问对方。直接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解。小明可以直接问小文:“为什么你传的球老砸到我?”
第三步,确定目标,也就是你希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小明知道了小文不是故意用球砸他的,而是因为小文的传球技术不太好。那接下来,小明的目标是什么呢?他是想继续和小文练习,还是想要换一个搭档?目标不同,接下来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小明想继续和小文练习,那就要教小文传球的技巧,帮助他进步。如果小明想换一个搭档,就要向老师反馈,并且要向老师说明自己为什么想换搭档。
第四步,选择行动方式。
如果小明还是想和小文继续练习,他的行动方式可以是主动教小文传球技巧,也可以是提出两个人比赛,看谁传球传得好,输的人要接受惩罚。
第五步,检查第四步选择的方法是否有效。
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了选择,但方法不见得有效。如果发现这个方法没什么用,也不用担心,可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次。
塞利格曼的这套解决问题五步法,其实始终在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冷静、高效地解决问题。怎么样,你学会了吗?不妨从今天开始,就和孩子一起练起来吧!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