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动漫

在看 | 《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第12章

​​20200624

第12章 有样学样

模仿攻击型榜样导致攻击性传播

人类的攻击性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是很多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的,是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的?是从文化中学习的?是被环境影响的?

这章节从“模仿”的角度来讲述人类的攻击性。

在阅读这章节的时候,还是感慨颇多。其中关于媒体和动画片的传播对孩子暴力的影响,让我想起曾经一个遇见过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一些动画片会更容易让孩子进行模仿?

当时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一是现在媒体的发达,绝大部分家庭都处于这个信息社会中,孩子也不例外,从小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信息。

二是回想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动画片和当下有名的动画片(《熊出没》《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会发现当下的动画片场景更贴近生活,比如红太狼的平底锅,应该很多家庭都会有的,是孩子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具,但是在动画片里,这个用具不单单是用来做饭,还可以用来砸人(狼),如果孩子被影响,想去模仿,那么这个模仿动作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的。同时,动画片的角色更加真人化,它们很多时候被形容成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所以那些角色的动作也容易被认可,因为在孩子眼中,这是身边的某个人可以做的,那么他们也可以去做。

回到这章节,班杜拉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的行为。

这个结论在当前应该是被广泛认可的,不过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因为当时的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们认为行为在某个时段突然出现后,通过奖励或者惩罚进行延续的。而班杜拉团队得出,“模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充手段。

他们的实验中,让我感到有趣的是关于不同性别的儿童面对不同性别的成人时,他们模仿是有差别的。

“儿童可能习惯于因为模仿父母中和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而获得奖励,并因为模仿父母性别相反的一方而受到惩罚。”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孩比起女孩确实更容易于做出身体攻击行为,但是语言攻击方面,男孩和女孩的表现没有差别。另外,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倾向于模仿男性榜样的行为,但是,相反地,女孩却没有表现出更倾向于模仿女性榜样。”

后续的段落里,作者还讨论了现代媒体对儿童攻击力的影响,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权衡各种证据,媒体的影响还是责任重大。不过这并不是针对“媒体”,而是针对“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毕竟媒体为社会带来的信息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还有关于“校园暴力信息”的传播,孩子们所追崇的人物带来的影响等等。这个部分让我想起了当下追星的行为,当一个人将自己形象公布在大众前,需要粉丝的力量去支撑的时候,当他们获得这个收获时,应该需要承担这个利益背后的责任,起到模范或者引导作用。

后面还稍微讨论了一下关于并非所有人都会受到暴力信息的影响的问题,这个章节已经进入了“社会”领域中,所以社会学科描述的是群体中大部分人的行为,必然会有存在不一致的个体行为。

【这样阅读下来,发现自己还是对“社会”领域中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是时候阅读一下《社会心理学》了。】

选用了一张图,是章节中摘录的关于如何审判青少年暴力的案子,看到这个是因为最近几年会经常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却因为年龄的问题而被宽恕,我觉得或许在面对这类犯罪的时候,应该再考虑考虑其他因素。

同时,面对未成年人受害者,尤其是被侵犯者,反而应该将年龄死死地卡住,只要年龄不到,不论受害者是否自愿,不论罪犯是否知晓年龄,都应该重判!(对最近的案例的一种愤慨。)

国内法律还是需要慢慢进步的,法律不应该是让人找空子,而是守护人类的最低线标准。

​​​​

近期文章

到连云港和镇江,一定要尝尝的那些美食

​​#旅途中的美食#期待了好久… 阅读更多

4 年 ago

外卖我只想吃这只鸭!

​​ 每当临近下班的边缘 肚子… 阅读更多

4 年 ago

穷人养的起柴犬吗?配吗?

​​很多人都觉得养只柴犬是身份… 阅读更多

4 年 ago

柴犬幼犬都有黑口罩吗?能褪掉吗?

​​最近有家长和我反馈说买柴犬… 阅读更多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