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步幅大了跑得快,而是跑得快了步幅大
——跑步技术讨论系列(一)
跑步中,步频、步幅是两个非常重要,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但对步频步幅的理解却千差万别。不同的理解会引导出不同的训练思维,进而出现不同训练结果。这里说的结果,既包括跑步成绩的变化,也包括不同训练方式下的伤病前景。
关于步频与步幅的讨论,基本都源于一个最简单的公式:速度 = 步频 * 步幅。直观看,(速度 = 步频 * 步幅),天经地义,没有问题。但这个公式没有告诉你速度与步频步幅之间的因果关系。何者为因,何者为果,在表达式里是没法看清的。
在我们习惯的数理逻辑下,会直观觉得右边决定左边,你只要步子迈大一些,步频提高一些,速度就会快一些,这也符合我们步行时的直观体验。没错,步行是这种体验,走路时腿上使点劲,小腿前迈,步幅就会大一些;再努力加快步频,速度就能更快。
顺其自然,跑步时也会觉得加大步幅,提高步频,就能跑得更快。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优秀选手精英跑者的数据时,更容易强化大步幅、高步频就跑得快的意识。因为,跑得快的人永远都有很大的步幅。比如,陈龙的步幅有1米6、基普乔格的步幅有1米9、博尔特百米平均步幅接近2米5(博尔特百米41步,平跑期步幅超过2米6)。而普通跑者的步幅只有1米,1米1 ,甚至不足1米。
可是,你有想过步幅是怎么来的吗?
步幅是跨出来的吗?在走路时可以,在跑步时不可以。我们做个简单的思考:基普乔格身高1米7、步幅1米9,博尔特身高1米95、步幅2米6,如果用“跨”这个动作,他们有可能持续实现这么大的步幅吗?显然不行,把身体躺在地上扑街都不行!
步幅的秘密在腾空期。跑步跟走路最大的区别在于跑步有一个腾空期,在腾空期,跑者身体完全离开地面,有一段在空中实现的净位移。净位移距离越大,表现为跑者的步幅越大。而空中净位移的距离与跑者腿长倾斜后在地面上的投影,一起构成步幅的来源。也就是说,步幅=腾空净位移+腿长倾斜投影距离。
跑者在腾空时实现的位移,与腾空时间、惯性速度有关。腾空时间越长,惯性速度越大,身体在空中的净位移距离越大。在这里,S=V*t。
虽然身体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步幅会越大,但刻意增大腾空时间的举动(推蹬),却是得不偿失的。这个动作本身是一个对抗重力的活动,百害而仅一利。关于推蹬的害处,为什么跑者不能推蹬,后续我们再专门讨论。
暂时不做关于推蹬的理论探究,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顶级选手的腾空时间,如下表。很容易发现,无论是百米飞人博尔特、400米约翰逊、万米王贝克勒还是基普乔格,他们的身体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都集中在155-160毫秒。(这个时间其实对应于跑者身体在空中垂直移动的距离,也意味着他们在跑步中都使用了相似的跑步技术——没有推蹬)
腾空时间是相对稳定,各类跑者、在各个距离比赛项目中差别都不大,我们可以认为,跑者在规范技术动作下(不推蹬),腾空时间是一个稳定的常量。那么,决定空中净位移的因素就只有一个:跑者已经具备的惯性速度(V)。
影响步幅的另一个因素是腿长(c),腿长对步幅的贡献取决于前倾角a。S = c * tgα。但两者乘积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其的变化率对移动距离(步幅)的影响更是小到1、2个厘米。如下图。
所以,如果把跑步动作分解来看,你会发现跑步中的步幅由腾空移动距离和腿长在倾角下的投影距离共同构成,而步幅最主要的来源显然是腾空移动的距离。这段距离由跑者已经具备惯性速度决定,与其他因素几乎无关。
也就是说,并不是步幅大了跑得快,而是跑得快了步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