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战“疫”#(微博253期总384期)
对孩子的了解不仅是真正理解他们言行的前提,更是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施教的基础。那么,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他们的性格、喜好,他们的习惯、能力,他们的优点、不足,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时候,或许我们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北京市特级校长、海淀区五一小学陈姗校长建议,只有“走近孩子”,方能“走进孩子”。一起来看看她的思考:
首先,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走近孩子”的环境。
孩子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寻求独立的过程,他们不但会在心灵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会不断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也去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家庭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不单是人员组成,更重要的是家庭氛围。有的家庭民主,也有的家庭比较“专制”;有的家庭热闹,也有的家庭相对“冷清”;有的家庭和谐,也有的家庭经常“紧张”;有的家庭典雅,也有的家庭更显“随意”。这些不同的家庭氛围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着其与孩子自我成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交融度,决定着家长,也就是成人世界与孩子之间是否会产生壁垒,以及这一壁垒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和谐、轻松愉快、整洁有序、健康完好的家庭氛围,更能使家长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心理状态。
其次,要想“走近孩子”需要有蹲下身子的心态。
“蹲下身子”就是要找到与孩子一样的视角,就是要找到并和孩子一起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要学会向孩子示弱,给孩子机会体验家庭角色的价值感。生活中,作为成年人,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天然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往往会使我们做出一些“想当然”的决定,从而无法真正看到孩子的世界究竟怎样,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即使有些时候我们似乎也在“装模作样”地征询孩子的意见、想法,但其实很可能我们在内心深处未必真的去认真考虑这些。当然,“有蹲下身子的心态”也不是全部迎合孩子的想法,跟着孩子的步调去考虑问题、做出判断。事实上,“蹲下身子”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真正找到共同的话题,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孩子才能从家庭的“幕后”走向“台前”,建立起家庭一员应有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近孩子,孩子才能真正让我们走近,实现彼此间沟通的顺畅。
想“走近孩子”还有一点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何为“安全感”?我个人觉得最为核心的不外乎信任与支持。事实上,安全感不是“保护”出来的,同样,安全感也不是要孩子一点委屈、一点挫折、一点微小的伤害都不能有。万事万物总有其两面性,如果说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得”的话,那么他们必然会有所“失”作为成长的代价。就以这次疫情来说,那些不得不冲上“抗疫前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尽管看起来确实是失去了很多父母的陪伴,然而换个角度,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牵挂中承担自立的挑战和考验,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与收获呢?所以说,深层次的安全感的获得也远不是陪伴那样简单:它一定是源于我们对孩子的信任,让他们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因为我们的信任而充满自信;它同样源于我们对孩子的支持,让他们哪怕面临多少次失败都会因为我们的支持而敢于站起来再战。请相信,每个孩子都远比他们自己想象中强大,更比我们想象中强大。为人父母,只有能给孩子这样的安全感,你才能真正走近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