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运动健身

熟未必能生巧

​​“Practice, all is coming: 练习就行了,一切随之而来” 稍微深入练习阿斯汤加流瑜伽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来自帕塔比·乔伊斯,阿汤的过世“掌门人”。俗话说得好。。。俗话往往是这样,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但很难用一句话来应对复杂的现实。

现实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练习瑜伽更多的不是持续的进步,而是阻力,困难以及其带来的受伤和沮丧。这不限于阿汤,也不限于瑜伽。学习任何综合技巧和体力的运动,从相对初级的头倒立,到攀爬难度高的岩壁或跳现代舞,停滞不前是个最常见的体验。

阿斯汤加瑜伽的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是要求练习者每天早晨练习两个小时,每周六天,要求跟随一个受掌门人恩赐许可证的老师,所谓“parampara 保持原汁原味的传承授课方式”。不少练习者要么把缺乏进步归罪于练习少:每周不够五六天不行,要么认为缺乏好的老师引导,我们在全城,全国,印度,泰国,甚至全世界追寻各路大神的工作坊,参加集中练习营。

即便这样,几年过去了,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能使自己象小燕子一样荡来荡去的秘方,甚至轮式都费劲,手倒立还得靠着墙,搞不好这儿那儿还受点伤。

Bernie Clark 是阴瑜伽界的元老,其早期著作《The Complete Guide to Yin Yoga 阴瑜伽指南》一度成为阴瑜伽的圣经。这位加拿大人2016年的Your Body, Your Yoga 被很多资深老师称为修习瑜伽的必读之书。书的前三章谈的可以说是其精华:开篇就说人各有异:每人的身体(包括基因,及后天的发展)都不一样;What Stops Me(WSM)什么原因使我做不到;压力:身体组织只有处在压力之下才会成长。

人各有异,看起来是普通不过的常识,但往往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或没有深度理解的一个事实。别人能做的,为什么我就做不了?老师,我应该如何怎样怎样才能象他们如何如何?而这个问题,也可以代表现代瑜伽教课方式的一大缺陷:练瑜伽的目的原本是如何运用瑜伽动作或运动过程来帮助自己提高体能;而事实上我们是把自己往一个人工构建的,杂志封面上看到的,理想瑜伽体式里硬塞。在书的前言里,著名阴瑜伽老师Paul Grilley也提到,目前几乎全世界都在用的YAI瑜伽200小时教培其实是个历史很短的方式,这种cookie cutter, 曲奇成型刀,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无异于吃快餐。好的医生在给我们开处方的时候,都要知道我们对某某药的反应。我们独特的基因,意味着对同一种药有不同的反应,包括安慰剂!是的,为什么有些人说气功,灵气,一些中药,包括宗教有用?科学家发现有些人具备“相信”的天生因素;而不具备这些基因的人则领会不到效果,认为这都是些旁门左道,无稽之谈。同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能盘个莲花腿,做个手倒立,才算资深瑜伽人。

美国电视节目:“有些人天生对安慰剂更有反映?”


2. WSM What Stops Me? 是什么阻止我进步? 自己刚练阿汤的时候,始终无法真正串联穿越。那个时候由于多年健身,肌肉发达,但天生柔韧性差,尤其是腰椎,缺乏弯度。家里上代腰椎都有过问题,父亲还做了椎间盘突出大手术。但我硬是觉得练习不够,每早六点上三小时课没结果就下午再上一节。而那个时候也没有网上资源可以查询,问了很多老师也没什么结果:乔伊斯上师要么说“不是身体硬,是思想硬”,要么说可以吃素食,多吃巧克力和酥油,减肥;其他的老师说 hold the bandhas收紧班达,多练核心;有个现今还常来中国的大师则说我的练习方式太西化,建议我应该“往东方看,”但没有一个老师能给我一个有效的生理学可以解释的答案。今天如果有学生问同样的问题,我可能会建议,提高你的手腕,肩膀,肩胛的力量,以及克服腰和大腿阻力的核心能力。但这些不sexy的东西不像瑜伽:课堂上大家更愿意去练习优雅的体式和盼望得到大汗淋漓的爽感。其实你的WSM往往是你的练习不具针对性。可能你听说过80/20法则。用在学习技能上,我们原本应该花80%的时间补短板,而实际上,也许我们平时上课和练习大多数的时间是去重复自己已经能做的:一遍遍的拜日,一次次地努力让三角式更“标准”。这也怪不得我们自己或老师:人天性是喜欢做自己能做的事儿;有几个愿意去重复那些乏味无聊的“基本功?”

3. Stress压力 瑜伽老师或健身教练的风格是个范围:一边是无限的慈蔼和接受;别累着了,别勉强,要感觉舒适,时时提醒你趴到婴儿式休息;一边是有法西斯倾向的教官,对着你狂吼逼你做你不想或不敢做的。但我们知道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在中间,包括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要练习瑜伽来减压,相信至少一半人也想通过它来锻练身体。Clark在他的书里提到,健康的身体组织,无论是肌肉,韧带,还是骨骼,一定要承受到到压力。没有压力,它们的功能就会衰退。相信经过过去几周宅居大家都有体验:摸摸大腿,是否萎缩;走几步楼梯,是否心怦怦跳;长时间只看手机电脑电视,一旦出门是否也感觉目不暇接。比较健身器械,跑步等等,做为一项徒手健身方式,瑜伽缺乏的往往是衡量压力的强度。有效果的应该是进阶式的“施压:” 每周,甚至每天的固定练习,应该是比上一次稍微加那么一点点的强度。如果年长日久都是千篇一律,那么你很快也就停止进步。也许你会把这套路练得很“熟”,但这种熟只能生“腻”而无法生巧,离自己的目标也许还是遥无可期。

没有压力,就只能蜕化:比起其他原始人科,人类由于吃得东西更细腻,下巴逐渐缩小


所以,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进阶前进,这三个原则是值得每个希望通过瑜伽来健身的同学们参考的。那么这个压力要大到什么程度?这应该是练习的智慧了:每个人的修复时间也取决于自身:基因,饮食,睡眠,生活其它的压力。但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能每天都练瑜伽而也不累的话,也许这意味着你没有施足压力。练阿汤的人以每周练六天而自豪;但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有多少的时间是真正处在压力之下?80%?50%?如果你相信科学,我大胆地说,20%!也就是说,一大半的时间我们都是白练了,至少对于提高体能来讲。如果你练习瑜伽是为了减压,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的上课时间是你真正在努力

老师经常说,要听从自己的身体;今天你感觉不好,就把站立体式练完躺下来休息;那么今天这两个小时能算练习吗?如果真的是可练可不练,为何还那么一大早爬起来顶着风从西城跑到东城?不如多睡会儿觉还能美容。一周一次自然是不够的,但提前诚实地设立每两天甚至三天练习一次的时间表不更好吗?这样你反而更不容易给自己找借口,练习得也许更投入,省下时间更能干点别的该做的事儿。“老师,我应该每周练习几次能有效果?”在问这个问题之前,也许更要诚实地问自己练习的定义是什么。

超量恢复,是进步的原因;训练不够,恢复不够,都无法达到增强的效果

如果再听有人引用“练习就行了 Do your practice, all is coming,” 给你讲个故事: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谚语:蛮干不如巧干。但也别忘了另外一句俗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什么是真理就得自己去验证。

​​​​

近期文章

到连云港和镇江,一定要尝尝的那些美食

​​#旅途中的美食#期待了好久… 阅读更多

4 年 ago

外卖我只想吃这只鸭!

​​ 每当临近下班的边缘 肚子… 阅读更多

4 年 ago

穷人养的起柴犬吗?配吗?

​​很多人都觉得养只柴犬是身份… 阅读更多

4 年 ago

柴犬幼犬都有黑口罩吗?能褪掉吗?

​​最近有家长和我反馈说买柴犬… 阅读更多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