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胸虽然一直被说成是“新手”的事,但饱满的胸肌对整体美观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卧推可以说是练胸的王牌动作,有些说法是某些动作可以代替卧推,但实际上,卧推对胸部增肌的效果是无法被复制的,这时问题就来了,有些人卧推重量提不上去,有些人则是卧推时肩膀疼痛,还有些人是卧推重量很大,但胸肌美观度不够,以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变式动作来解决。
1.动作幅度不足
胸肌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手臂内收,也就是说,手臂在水平方向的旋转能够越过躯干中线,这也是绳索夹胸、蝴蝶机夹胸等动作存在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即便是再标准的卧推对于胸肌来说也不是全程动作。因为握杠的姿势就限制了手臂旋转的幅度,如果以水平线为0度,那么通常只能在-10度-75度之间。
2.强度曲线递减
在动作的最低点,杠铃接触胸肌时,动作难度最大,施加到胸肌上的张力也最大,随着杠铃的上升,张力会逐渐从胸肌转移到肩膀或者手臂上,容易引起关节疼痛,而要想最大化的实现增肌,应把压力尽可能的集中到目标肌群上。
3.手臂越长,难度越大
在正常起桥的情况下,手臂越长的人就意味着需要做更多的功,但如上文所说,压力并不能完全集中到胸肌上,这就导致在组内训练的后半段,容易出现肩膀或者手臂肌群先力竭的情况,从而影响后续训练。
4.压力方向始终不变
在传统卧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压力一直垂直向下,而此时的手臂在由弯曲逐渐变为伸直,所以,内收阻力也会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手臂的内收变得更轻松。
如果我们把杠铃或者哑铃换成绳索,那么一切就很容易解决了。
1.在动作的最高点,手臂可以通过交叉的方式继续内收,没有任何阻碍,动作范围被加大,更有利于胸肌的收缩。
2.绳索本身就是阻力线,其有一定的空间适应性,会随着手臂的转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且压力方向基本都与大臂垂直,压力会更好的集中到胸肌上。
3.顶峰收缩时施加到胸肌上的张力最大,并且是与手臂内收趋势垂直的,所以,胸肌是被迫发力对抗内收阻力,并且,这种阻力在全过程中都存在。
4.训练者本身无需适应动作,较大的活动范围更适合各类生理结构的人使用,即便是手臂比较长的训练者,也无需做额外的无用功。
1.将绳索或者弹力带的另一端固定在距离躯干较远的位置,可以保证压力方向是斜向的。
2.手臂微微弯曲,保持肘关节角度不变,以肩膀为轴旋转手臂,将绳索拉向中线,可以双臂交叉以增大动作幅度,从而使手臂完全内收,胸肌会有强烈的收缩感。
3.由于施加到胸肌上的张力一直存在,顶峰收缩时停顿显得更为重要,即便是长时间静止不动,对胸肌也有良好的刺激效果。
4.离心阶段使绳索慢慢回收,在动作的最低点不要完全泄力。
1.手臂伸直
这一点经常发生在离心阶段的末尾,此时是最容易放松的时候,肘关节的角度很容易被改变,也就是说,当手臂由微微弯曲变成伸直的时候,前臂的旋转抵消了绳索的压力,前期代谢压力的积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解决方法:
只要不是完全泄力,手臂很难被拉直,必要时刻肱二头肌也可以发力保持肘关节的角度。
2.速度过快
弹力带相对于其他器械而言,弹性更大,回缩趋势更明显,如果动作速度比较快,很容易产生惯性,从而抵消压力。
解决方法:
离心阶段速度的控制是关键,不要让弹力带主导动作,而是要让肌肉成为主导者。
3.圆肩
仰卧的姿态看似可以避免圆肩驼背,但在顶峰收缩阶段,胸肌承受的压力最大,尤其是将要力竭时,只要稍不注意,同样也会发生双肩内扣的情况,从而带动三角肌前束发力。
解决方法:
在开始动作前背部肌群发力,要能感受到背阔肌的收缩感,同时保持正常的起桥,胸肌向上挺出,使肩膀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并且要保持固定,切记手臂的内收是通过手臂本身旋转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肩膀的移动来完成的。
1.如果想要针对上胸肌训练,可以使大臂与躯干之间的角度适当加大,同时采用反握,也就是掌心向前的握法,此时手腕也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上斜训练凳;如果想要训练胸肌中缝,改善内缘,大臂与躯干之间的角度要在45-60度之间,同时采用对握,也就是掌心相对的握法。
2.半程训练,也就是只完成动作的上半程,顶峰收缩后手臂下落到一半的位置,之后立刻做向心运动,这时会产生堵塞效应,可以很好的累积代谢压力,达到增肌的目的。
3.如果训练重量比较大,不要采用直接拉拽绳索的方式,可以采用站姿,先将一侧躯干置于绳索之后,用推的方式将绳索拉至中线,再加上自身的重量,这样做要远远比拉更简单。
都说胸肌好练,但想要练出饱满美观的胸肌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增加卧推重量,不仅肩肘关节容易出现损伤,胸肌也得不到整体的发展,所以,要在动作中加入一定的技巧,不要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到训练重量上,这样做进步往往会更快。
———————————010-51668871 中华心理学协会的专家公益心理热线,聊聊亲子关系、孩子学习、亲密关系、亲戚相处、邻里之道、职场心态、圣女脱单,换换思路事就顺了。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疫情物理防疫和心理防疫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