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育儿书,《父母的语言》和《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颇有感触。我的孩子目前已经两岁半了,根据《父母的语言》讲的,3岁前才是孩子语言,智力,情商,性格培养的时间段,我差不多已经完美错过了最重要的语言环境营造期,孩子出生到现在,虽然他在我身边跟我一起生活,但繁重的工作并没有给我更多的亲子时间,还是我婆婆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而我婆婆是那种典型的农村妇女,识字少暂且不说,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这个我深感感激,但是她还是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相信你们也经常在网上有听人抱怨说自己的婆婆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奶奶就不要你了这样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的话,我已经针对该问题对我婆婆多次沟通却无果,而《父母的语言》又明确有科研结果表明,孩子三岁前听到的词汇,当然是积极的正面的词汇,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母亲,我深感自责,一边无力改变目前不可全身心照顾孩子的现状,一边埋怨工作确实花费自己太多私人时间而无法更好陪伴孩子,想想孩子最关键的这几年被我白白错过,我深感后悔,所以我希望如有幸能看到这里的且已经身为父母的人坚持读完,我相信读完后,每天你只需要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就是你以后最大的骄傲,无论学习,工作,为人处事都不用你去操心,而且与孩子的沟通也将无阻。
我直接先讲如何做,下次再解释原因。
首先我要引入一个问题,问下自己为什么孩子总不愿意配合自己,明明自己在为孩子着想,偏偏小家伙就是不肯听,更不愿意做?有很多专家就这样的问题给出了超多答案,我觉得问题就在于父母没有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孩子,也不管自己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理解,更不用谈安抚了,不良情绪是万恶之源。做过客服工作的人都了解,问题客户投诉其实并不一定问题有多难处理,而是客户的情绪在沟通的过程中无人安抚,那么孩子也一样,要想孩子配合,首先了解并且安抚孩子的情绪,《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的作者率先提出了情感引导的概念,具体做法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随时经历着的小事来告诉孩子现在的感觉是什么,然后安抚孩子,最后引导孩子。比如,孩子不小心头撞桌角,那么孩子可能就直接哭开了,这时我们就要过去问:“是不是摔的很痛,你现在很难过,对吗,妈妈或者爸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帮你揉揉。”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关爱,这时孩子情绪会逐步好转,再问孩子,如果下次走路或者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才能避免这样呢?孩子会给一个满意的答复给你,请用你温柔的语言语调,给孩子一个坚定的结果。这本书的主旨也在,温和而坚定的沟通,人的一生始终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爱是归属感,感谢是价值感,这两句是樊登读书里针对《你是孩子最好玩具》的总结,我觉得特别到位。
那么孩子如果并没有无法问题或者挫折,我们又该如何跟孩子对话,在《父母的语言》中给出了标准答案,3T原则,具体的解释可直接看书,我只说我的总结,第一,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让孩子来关注你希望他感兴趣的;第二,用数字,空间,形状,颜色,形容词,名词,但尽量不要用代词来向孩子描述他所感兴趣的事物;第三,用开放式语句把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抛给孩子,然后耐心等待孩子的答案,这是三岁前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万事开头总不那么容易,但是坚持配合情感引导,孩子会带给你惊喜。
今天就先分享这两点,我呼吁爱孩子的家长,除开物质生活,更应该寻找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如果你在众多育儿经中找不到答案,那就用用我今天说的两把钥匙,特别是第一把钥匙,情感式引导,我觉得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