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罗胖精选会给你提供一个轻量级的知识服务。其实是早就该做的事。一句话,就是回答问题。不过又不是那些泛泛的回答问题。

昨天我们说到一个词“挑战”,昨天说了,只要是挑战,就有很多具体的约束条件。所以,我们很难到哪一本教科书里,或者是哪个课堂里找它的答案。那怎么办呢?去找合适的人喽。

比如说吧,我们公司总编室的同事,张忱老师就问了一个关于孩子养育的难题:“孩子快上小学了,想全方面培养他,就给他报了一些竞技类运动的兴趣班。但是,有一次,孩子输了围棋比赛,他直接把桌子掀了,发脾气、哭闹不止,说以后再也不下棋了。这件事让我们两口子心里很难受,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你看,这就是一个具体的挑战。我们请到了教育专家王琳来回答这个问题。王琳老师其实是金融科班出身,20多年前就从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毕业,进入国家开发银行工作,后来她又去美国攻读了教育专业,20年来,一直在教育一线深耕,帮助几千位父母解决家庭教育难题。下面有请王琳老师,看看她怎么回答关于孩子输不起这个问题。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王琳为你解答。

输得起的人和输不起的人,相同之处在于输了以后都会很难受,但他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将输赢跟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

输得起的人在输掉比赛后,难过的是自己某方面能力的不足,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没有价值。他们能将输赢与自我价值分开,他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靠是否赢得了比赛。所以,他们输了会难过,但仍然有自我价值感支持他们重新再来。

而输不起的人在输掉比赛后,难过的是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无能的人,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依赖于是否能赢。只有赢了,他们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感。

所以,孩子之所以在围棋比赛后有发脾气、掀桌子、放弃下棋这些输不起的表现,就是因为对他来说,输掉比赛代表的不仅仅是围棋能力的不行,而是让他感觉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自我价值感一旦形成,就会比较稳定。所以,当孩子输不起的时候,父母光靠口头上给他打气、讲道理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平时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孩子从小得到了太多“你真棒”这样的表扬,那就切记要减少对孩子的表扬。

与很多父母对表扬的观点相反,过多的表扬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而是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即使失败也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不管经过多长时间,自己一定能做成什么。而表扬带给孩子的正是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表扬就是在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表示出赞赏。这就暗示孩子,TA的价值在于成功做成事情本身,或者说,TA的价值与事情的成败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人总会失败,一旦失败,孩子就会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自我价值。于是,他的自我价值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为了不失去这个条件,孩子就会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所以,父母要少表扬孩子,而多关注孩子在做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付出的努力。比如,平时跟孩子聊到围棋、围棋比赛,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围棋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下围棋?”、“围棋和数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2.在孩子因为输赢而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总是试图转移TA的注意力,或者总是说“没关系”“失败了也没关系,下次努力”这样安慰的话;而要保持平静的态度,帮助孩子表达这些情绪,逐渐学会管理这些情绪。

输不起的孩子自然会在失败以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如果父母从小就在这种时候教孩子回避这些情绪,孩子就无法学会应对这种情绪。情绪和理性一样,是我们处理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种方式。情绪的任务就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是无法通过对情绪视而不见或有意无意地回避来“消灭”情绪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管理情绪带给我们的信息。为此,我们首先就要熟悉情绪和认识情绪。

孩子需要熟悉和认识的不只是成功带来的兴奋、开心等,还有失败带来的沮丧、失望、无助、伤心等。父母能帮助孩子熟悉和认识这些情绪的方法,就是平静地跟孩子通过讨论来表达这些情绪,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输掉比赛真是让人失望/沮丧。”

当然,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父母可以看些优秀的情商培养和亲子交流的书。

3.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

用优势带动劣势是教育中的一个原则。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能客观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在孩子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时,父母总是去找他的短处,总是让孩子去补他的短处,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难以接受失败。而父母先帮着孩子找到优势,让孩子在优势上获得的信心去提升劣势就容易得多了。

这里我想特别说一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帮助他人,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是有尊严的。这能成为孩子的一个心理优势。

4.帮助孩子调整归因倾向。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总会给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找到原因。而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这种归因倾向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

比如,孩子围棋比赛输了,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总也学不好,因为我笨”,而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这次比赛的状态不好,因为我不够认真努力,因为我有几步棋疏忽大意了”。这样不同的归因对孩子如何对待输赢、看待自我,影响是不同的。后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会比前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高。

要帮助孩子调整归因倾向,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喜欢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我真是笨,总是会忘记拿钥匙。”这个归因倾向就是认为自己对这个行为是无能为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无能,而且以后也会一直这样下去。这种归因对孩子就是不好的榜样。而如果对同样这件事,父母说“我这次没拿钥匙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下一次我要提前想好走之前需要带什么,就不会忘了。”

另外,对输不起的孩子,在平时要帮助TA注意自己归因的合理性,找到实际的例子让他看到把失败完全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不合理的。当然,这要在接受了孩子的情绪以后,否则,孩子会因为陷入激烈的情绪中而不接受。

5.增加孩子的自我复杂度

所谓自我复杂度,就是每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少种身份、多少种特点。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身份越多,特点越丰富,那么TA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孩子可以说:我是学生、我会下围棋、我是儿子、我是哥哥、我是xx的好朋友、我是运动会短跑第三名、我喜欢听xx音乐、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如果这些能表明他特点的项目越多,他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自我复杂度比较高的孩子,就拥有更多的支撑自我的支柱。那么,某一个支柱倒塌对自我价值的伤害,就比自我仅靠有限几个支柱支撑的情况小很多。所以,如果孩子将过多的自我价值放在一个支柱上的时候,就很容易输不起。

因此,父母平时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除了学习、功课、课外班,还有其他社会交往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自我发展度,这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也是有好处的。

好,王琳老师的回答听完了,我是罗胖。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孩子性格培养”这个问题,专业研究者的回答,是不是更有水准?

对,我们也想借此传达一个理念。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有形形色色的回答,但是可信的回答者,也就是经过挑选的,带着郑重的态度回答你的问题的,还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好,罗胖精选,我们明天再来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

文章来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