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动漫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导读下

​​在上篇中我们说,夏目房之介认为漫画是“约定的集合体”,而漫画的主体——画面又是线条的集合体,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线条里也蕴含了某种“约定”?

答案是肯定的,漫画作为快速更新的文化消费品,很难深入刻画画面,自然地形成了以线条和平涂为主的表现方式,简单的线条也因此被赋予了多样的含义。立石大河亚的荒诞漫画集《虎之卷》中,对“线条”进行了精彩的解构。

当我们在漫画中看到纵贯画面的一条横线,自然就会认为它表示“地平线”。但在第4格中,隆起的山却没有如我们意料之中地把地平线挡在后面,而是被它截断了,在这时,横线失去了被读者赋予的“地平线”的意义,仅仅作为一条横线存在着。在这里,横线表示地平线的“约定”被打破了。但在下一格,这个“约定”又回来了,横线重新成为了地平线,山峰的上半截因线的意义的变化被推到了远处。这位画家通过对地平线的质疑,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漫画中线的意义是如何被“约定”赋予的,当周围的环境暗示读者“线”代表着什么,读者就会忽略它只是一根线条的本质,相信它代表着地平线。

 

线不仅构成实体,无形的情绪也可以用线条组成符号,使之具象化,例如我们童年时熟悉的漫画《老夫子》,由于大部分篇幅采用无声幽默的形式,因此用到了多种的情绪符号。

    

人物头部旁边的弧线表示惊讶,星星表示受到撞击,冒出的烟气表示愤怒,不规则的放射线表示神志不清……夏目房之介给这些符号起名叫“形喻”。这是漫画独有的表现形式,虽然它们出现在画面里,但却又是无形的,读者要接受它们传达的情绪,但又要忽略它们本身的存在。漫画的“约定”体现得淋漓尽致。

 

拟声词在某些意义上,和“形喻”是相通的,同样是出现在画面中,但需要读者“视而不见”的元素。把听觉和视觉的信息一同作为图像表达,也是漫画独有的处理手法。

这是石之森章太郎的短篇《龙神沼》中的一幕,画面上有“シーン”(静——)的拟声词,营造出时间流逝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个拟声词,这看起来仅仅是静止的一瞬,而有了“シーン”,画面便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聆听这个词的时间,形成了“这个人已经在林子里走了很久”的印象。

 

同时,拟声词本身也是重要的视觉元素,如下图的《第一神拳》,块状的拟声词十分厚重,随着拳击的动作在画面里四下飞散,甚至飞出了格子,营造出拳拳到肉的力量感。虽然其他国家的读者并不懂日语,但仅凭拟声词的形状,我们也能身临其境地想像出“咚”“咚”的声音。这里的拟声词拥有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画面的一部分。

 

夏目还写了更多有趣的例子,例如用拟声词模拟角色的心理、动态,创造新的发音,将修饰词当作拟声词用在画面中,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来自己阅读。

 

 

格子

格子决定了漫画里的镜头,但和动画、电影不同的是,漫画无法决定一个镜头持续的时间,它是由一个个静止的画面拼接而成的,要使拼接起来的画面形成可以阅读的故事,就需要漫画家对阅读的顺序、重点作出分配。

现代漫画最早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个个格子讲述故事,它们大小一致,镜头角度也没有很大的变化。

1934年开始连载的《父与子》就是这样的实例,镜头始终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拍摄人物的全身,无论人物是喜是怒,镜头都只是忠实地记录一切。保持微妙的距离感,叙述平淡生活中的细小故事正是《父与子》、《史努比》、《暖暖日记》这一类作品的精髓,夏目称之为“克制的趣味”。但若是想讲述更刺激,更曲折的故事,这种距离感就成了障碍。

1946年,手冢治虫首次在漫画里引入了电影拍摄的镜头感,分镜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漫画里。下面是《新宝岛》的第一幕,这部作品是公认的日本现代漫画的起点。

先从主角的脸部特写开始,镜头逐渐拉远,用了四格才交代清楚主角正在开车。看起来,叙事似乎变得拖沓了,其实不然,漫画格子新的意义——引导读者视线在这里被第一次开发。读者从第一格开始,就被“强迫”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角的神态上,和主角的情绪融为一体。之后的每一格,都交代出更多的信息,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进事件中。格子大小的变化又会带来开放和压缩的效果,使读者的心理随之变化。从此,漫画拥有了丰富的镜头语言,极大地拓展了漫画的内容和情感。

 

在引导画面顺序的基础上,格子的功能在70年代做了另一场变革,带领这场变革的就是少女漫画。

 

 

少女漫画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经常以淡化格子,重叠画面的方式,描绘人物内心的纷乱思绪,这是传统的重于叙事的漫画所不具备的手法。在上图中,《小甜甜》的女主角回忆起自己成长的孤儿院,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漫画家在这里弱化了格子的引导功能,让几个场景的时间顺序变得模糊起来,辅以零星的独白,体现出这些回忆并不是依照次序想起,而是一齐涌现的效果。这种表达手法虽然在当时被认为过于女性化,有失稳重,但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心理描写中,形成了崭新的文法。格子的从有到无,阅读顺序的从强到弱,代表了叙事从客观到主观的变化。

 

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漫画拥有了一套独特的符号文化,这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系统地解析了漫画的表现结构,并梳理了它们的发展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由于成书年代较早,所举的例子也偏早期,很多已无法指点当今实际的漫画创作。但对于从小就看漫画,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它们的读者来说,跳出自己以往的认知,从一个陌生的视角重新观察漫画的画面语言,会是一场有趣的体验。​​​​

近期文章

到连云港和镇江,一定要尝尝的那些美食

​​#旅途中的美食#期待了好久… 阅读更多

4 年 ago

外卖我只想吃这只鸭!

​​ 每当临近下班的边缘 肚子… 阅读更多

4 年 ago

穷人养的起柴犬吗?配吗?

​​很多人都觉得养只柴犬是身份… 阅读更多

4 年 ago

柴犬幼犬都有黑口罩吗?能褪掉吗?

​​最近有家长和我反馈说买柴犬… 阅读更多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