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接儿子放学。

几个孩子跑过来跟我打招呼,其中一个孩子刚要开口,就被其他孩子打断了。

“阿姨,他叫小黑,是我们班上最调皮的孩子。”

儿子一听,也跟着嬉皮笑脸地说:我是我们班上第二调皮的孩子。

那小孩一脸无辜地走上前来,“阿姨,我妈妈说我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我最近有三件事做的很好,一是我完成作业了,二是我帮老师擦黑板了,第三,第三,我想不起来了……”

引得身旁一阵哄笑,有人随口说了句:就这样,还算棒啊,看来你的确很调皮。

我心里一沉,突然觉得这个孩子好可怜。

那天放学,他热情地跑过来,招呼我去看他的“秘密基地”,那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然而,刚上学几天,就被当成了别人眼中的“调皮鬼”。

好在,孩子的妈妈懂孩子,还在为孩子加油鼓气,好在,孩子自己也还懵懂,别人的话没入他的心。

 

最近《少年的你》热映,大家对校园霸凌关注得很多,然而,还有一种霸凌,无关肉体,但却直抵心灵——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一  你的孩子被贴标签了么

我有个特别好的男性朋友,有天晚上,突然打电话给我,声音有些哽咽,断断续续地跟我讲述了他遇到的困难。

儿子被幼儿园劝退,园方说孩子可能患有“自闭症”。

朋友和家人几近崩溃。

他和妻子跑遍了国内最好的儿童专科医院,医生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说有自闭症的可能。

朋友内心充满了愧疚,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一定是自己没有带好孩子。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那天,朋友晒出了一家三口的全家福。

他告诉我,孩子这两年的进步很大,那些从前被看成是病症的症状也都不见了。

我问朋友,他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什么?朋友说,他没有做什么,只是给孩子换了一个班级。原来,另外一个老师“治好了”孩子的“自闭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的时候,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那么哪些语言可以算得上是“贴标签”呢?

辅导作业的经历,大家都有吧。当孩子做作业做的慢的时候,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你怎么这么笨啊”、“每天都这么磨蹭”、“我看你就不是块学习的料”……

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经意地、无心的语言,其实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那么小,老师和家长也是为了孩子好,说不定这样的“激将法”会对他的行为矫正有帮助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是消极的、负面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的确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这需两个条件:

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否客观、公正;

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往往来自别人的口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独立性也是有限的,即使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对,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心疼儿子的同学小黑。开学不过两个月,他已经成了同学口中最调皮的孩子,成了老师眼中最不乖的孩子。

 

三 积极的心理暗示成就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压抑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起他自己的故事。他出生前家境非常贫穷,而出生之后情况开始好转,所以父母认为,是他给家里带来了鸿运。

父母这样的期待,成为了他自身的一部分。他果真如父母所愿,成绩一直都非常好,最终从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走到了今天。

积极的心理暗示成就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压抑孩子。

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唱K,到我唱歌时,父母同时表露出一种无以言表的目光,虽然他们没说什么,但是那眼神告诉我:你唱歌不好听。

从那时起,我就很少唱歌了,工作之前我都以为自己的声音很难听。

大学毕业之后,机缘巧合,我做了电台的主播,收到了很多听众的反馈,说我的声音很有亲和力,很好听,但我自己仍然觉得我的声音真的跟别人没法比。

再后来,专门跟几个朋友一起去学唱歌,想要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结果声乐老师说我们几个当中我唱的最好。

然而,时至今日,我对自己的声音仍然不够自信。

 

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罗森塔尔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那些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但事实上,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权威性谎言”。罗森塔尔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老师们通过积极正向的情绪和态度影响了他们。

你看,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到我们,而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长辈就是他们心中的权威。

 

四 好小孩是被夸出来的,坏小孩是被贴出来的

因为是孩子,所以他们难免会不乖,因为是孩子,所以他们难免会调皮。当孩子不乖或调皮的时候,这些办法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首先,看到那些“不乖”行为背后的原因

儿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我发现其他孩子的作业总是能得100分,他的作业总是得80多分。作业并没有什么难度可言,只是抄写一些拼音和生字,怎么就得那么少的分呢。

后来我发现,儿子写的都对,只是写的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好看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些着急,别人家的孩子写的又好又快,儿子写的又慢又不工整。但后来一想,儿子入学前完全没有经过写字的练习,笔头功夫自然不如别的孩子,只能靠时间来慢慢追赶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儿子写的越老越好,老师给的分数也越老越高。

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乖,只是时候未到。

其次,同理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儿子四岁的时候,我有次出差回到家里,儿子见到我回来,并没有给我预想的拥抱和亲吻,而是快速地跑进房间,“咣当”一声关上了房门。

这一系列举动惊到了家里人,爸爸来到门前大声说:赶紧出来跟妈妈道歉!

我放下行李,来到儿子门前轻轻敲门,被允许后,我进了儿子的房间。

儿子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眼圈有些发红。我把儿子抱在怀里,儿子马上搂着我的脖子开始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委屈地说:妈妈,我以为你再也不回来,不想要我了。

六岁之前,孩子都在建构他的安全感,这个时候稳定的生活环境、稳定的抚养人对于他们来说都极为重要。儿子的行为并不是他“不乖”,是他对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那种恐惧情绪的一种发泄和表达。而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去同理他,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之后再引导他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

孩子都一颗向善的心,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乖,只是需要引导。

最后,让孩子知道,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还有妈妈在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抱持”,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是指母亲能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在孩子的儿童期,他们会有各种“犯错”的途径,各种“不乖”的行为,他们有很多念头冒出来,要开始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站在他身边,以一种“抱持”的姿态去迎接孩子的“犯错”和“不乖”。

孩子都有一颗向好的心,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乖,只是需要妈妈的爱。

 

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她长大、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