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这个字,不知道什么变成了段子的代名词,Y老师问了下砖家,据说最早起源于呆丸宝岛地区。因为呆丸人太呆以至于懒得翻字典找 “哏”字,于是用读音相似的“梗”来替代。
例句:世界杯一开始,满屏刷的都是中国队的老梗。
段子写的多了,以至于人们已经忘记了梗这个字最原始的含义了,那当然就是:叶梗。
说起茶叶梗,也是个神奇的存在,有的茶里茶叶梗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比如黑茶中就一定要有很多梗,才能长出值钱的金花。而有些注重颜值的茶又特别见不得梗,比如大部分的绿茶。
而在武夷岩茶中,梗到底是个什么存在尼?今天的的岩茶小课堂Y老师就和同学们好好的说一说。
在武夷岩茶的采摘过程中,以“一芽三四叶”为标准,所以茶青都是是带梗的。你可别小瞧了它。有经验的茶农可以通过茶梗的粗细,两片叶片中梗子的长短,(武夷山茶农称其为缝子)来判断茶青质量的优劣。
岩茶的做青过程是需要茶梗的参与。在岩茶制作过程中的做青是茶叶发酵的重要阶段,此过程中茶青叶面细胞继续保持活性。
同时,叶面也会进行蒸腾作用,散发大量水分带走茶叶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形成的拉力使茶梗水分通过木质部从叶脉向叶肉组织输送,保持叶片不容易干焦,维持茶叶的发酵氧化进程。
而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嫩茎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
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
说了那么多理工男的术语,有茶农用四个字就总结了就是“做梗保叶”。有没有发现武夷山人特别会用四字成语,什么岩骨花香啦,看青做青啦,香清甘活啦,所以市场上有那么多四个字的天价茶也就不足为奇啦。
茶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喝的岩茶里看不到茶梗呢?
如果你刚才认真的看完上面那一大段文字,就知道茶梗在整个制作工艺中,水分和内含营养和芳香成分都输送到芽叶中,茶梗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以人类的本性来说,过河拆桥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
其实抛除这么冷血的原因。梗的吸水性比芽叶强,如果继续留在精制茶中,除了本身影响口感之外,还会导致茶叶容易返青。
岩茶挑梗其实是个体力活,近年来大型色选机的介入逐渐取代了人工,但是核心产区的好茶捡梗的工作还是老太太们的专利。甚至一些牛逼的好茶,老板娘们都是亲自上阵。
至于挑下来的梗也不是完全的垃圾一堆,一般的梗可以做工业原料回收,还有的梗被做成枕头。我睡的枕头就是拼配了马肉和老丛水仙的梗,每天网上都能梦到大王派我去巡山。
更高级一点的梗还能直接喝,我有个朋友就把牛肉的梗拿来给我喝,还美其名曰“牛骨头”,甜且有木质味,确实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