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没错,我们筹备了一年的项目终于在这个初冬与大家见面啦!再也不用藏着掖着,欲语还休了。在漫步贵州初初成立之时,我们小团队便怀揣初心地希望,将贵州这片土地上寄存美好的事物带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它不再仅仅是相传中神秘的深山大寨与飞歌裙摆,而是怀有温度与情感的触手可及之物。
+function () { var box_id = "videobox_" + parseInt(Math.random() * 100000000, 10) document.write('
') krv.init({src: "https://mvvideoshare2.meitudata.com/5dc8f21dd6aac4e6w5b4ik649_H264_1_5d4bd0d899f476.mp4?is_https=1",box: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_id), autoplay:false, poster:"https://mvimg11.meitudata.com/5dc8f21e162084u1km8c961136.jpg",bigPlayButton:true}) }() //
2019年年初,当春将衣角刚扯进黔东南的群山时,我们便在南部侗区黎平县的井兄侗寨承包了一片鱼塘,哦不,水田,去做一件执念已久的事——种米。
这一年我们频繁地往返于贵阳与黔东南,奔走在井兄的寨中田间,时刻保持着与土地间的联系,守护着合作的农人与一方稻田,深切地体会到了农人对土地的那种眷恋与牵挂,也终于拾得了一个春秋的轮转,想把攒了许久的故事都说给你们听。
01 溯源米食
/
重拾对一碗米的守护
在1980年到2010年三十年间,中国大陆的食物消费比(粮食:蔬菜:肉食)正在从传统的8:1:1结构向城市上层阶级的4:3:3模型转变,粮食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相对于吃饱与吃好,人们膳食观念已经向多维平衡转变,五谷杂粮、西点面食、健身减脂餐正多元化着饮食结构,选择繁多。
而我们希望通过井兄的米,使田野间随应节气耕时而发生的一切呈现在城市生活之下,希望大家关心食之所出,回归土地,溯源米食,在这田园将荒芜的年代,重拾对米这一古老作物的乡愁守护。
02 井兄在哪里
/
深藏山中的井兄侗寨
井兄不是一个人,井兄是一个侗族寨子。在侗族的语言里,“井兄”的意思是一处名为 “兄” 的山谷。摊开南部侗族的分布图,不难发现,茫茫群山之中,井兄正处在侗人聚居区的地理中心。
参差的梯田,缭绕的云雾,甘洌的山泉,滋养孕育着百年吊脚楼寨。择一个夏日的清晨起早,开车沿着盘旋的小公路来到井兄,时常像误入仙境一般,鼓楼梯田被高山的水汽笼罩,如梦如幻。
如今的井兄,几十户人家定居清幽谷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每遇见老人孩童,都是笑嘻嘻的模样,使人不自觉亲近。
侗族礼仪
离不开土地的耕耘侗人的文化内涵以及生命张力,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在播种时祭祀天地,在稻谷初成时祈愿丰年,在秋后丰收时欢庆富足,在农闲时弹琴恋爱、刺绣裁衣。
新米节,鼓楼成为全村人的社交场所,妇女们换上侗服,攒上闪闪的银簪,带上优雅的绑腿,在戏台上对戏,在火塘边唱歌。男人们酒过三巡后也聚集在鼓楼下相互递烟调侃,小孩子跑来跑去玩着新式的游戏机,老人们难得凑个热闹,望着儿孙笑逐言开。
闲暇的娱乐生活来自于谷仓丰实的踏实感,侗人桌上必不可少的酒酿依然要以稻谷为原料。可见村中那年复一年的欢喜悲愁都源自土地的四季盈亏,失去了稻作和土地,就不会有让人愉悦的一切。
03 环境与耕作
/
高山冷水梯田
山泉灌溉,自然生长
贵州向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俗语,而智慧的农人便将层叠的群山开辟成可以耕种的农田,起了田垄,利用地势巧取竹木,将山泉水引入田间灌溉,形成了独特的梯田。
侗寨一年只种一造稻谷。山区的高海拔为稻谷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光照,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水稻谷粒积聚能量,延长水稻生长周期至足足的170天。可真是满满的时间去吸取天地精华,攒下一波波的米香呢!
古法农耕
稻田鱼鸭生态系统
比有机更“有机”的田野,是农耕文明代代相承的蓬勃生机。
古老的生态系统,依然在如今的井兄传承。《史记》中提到的“饭稻羹鱼”仍是这里的主流生活,而兴仁汉墓发掘出的陶器模型,则直接与两千年后的贵州农耕相互映照,呈现出田野间稻苗、鱼和飞鸟共生的水塘场景。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稻田为鱼提供了遮荫和食物;鱼在游动的过程中可以搅松土壤,为稻田补充氧气,同时鱼的粪便又肥沃了田土;飞鸟和鱼能够捕捉田间的昆虫除害。 这种自我平衡的机制,为环境提供了相当友好的循环可能,并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选定为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而我们水田所在地的井兄侗寨,正深处这片FAO认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之中。鱼苗、雏鸭适时被放入稻田,相互陪伴,相互守候,当然啦,秋收后鸭肥鱼美的高光时刻大概才是吃货关注的重头戏吧。
耕田农人 井兄的米耕种者
朴拙的侗族是一个极其重视稻作的民族,种田能手是社区里最耀眼的明星。这片土地上,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农人,只有年复一年的家园守望。
井兄的农人大半生都坚守在属于自己的方寸土地之上,恪守祖辈传承的耕种方法,追着节气适时播种、秋收,就像是与四季无声的约定。他们的勤恳、坚忍与真诚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感动,但又的确是农人生活最寻常的一部分。
井兄的米
原生细长香米
井兄的米,是细长晶莹的南方原生之米。从《山海经》中的“百谷生于西南”到袁枚《随园食谱》里罗列的“香稻”、“冬霜”诸类,无不指向细长的南方之米。
而贵州作为南方之米最独特的产区之一,“好吃不过黔米”是三百年前古人的褒扬。在清朝许瓒曾的《滇行纪程》中,就提到贵州各地,产米精绝;在楚地,如果谁人家中有黔米,便必定会奔走相告,炫耀家中有贵州带回来的香米。
我们最希望的,当然是通过井兄的米,传递这份一以贯之三百年“黔米”的喜悦。这份喜悦,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或许是你“小时候吃饭的味道”;而对于北方人来说,香软弹牙的细长之米,希望是你开始另外一段米食故事的开始。
04 田野的守望者
/
170天的采风记录
从第一声雷雨在山谷中惊动万物为始,赶赴大山就成了一年中最兴奋的事。
我们用镜头记录了稻谷从育种、寄秧、灌水、耙田到栽秧、抽穗、灌浆、成熟再至割稻、晒秋、打米、贮藏的完整轮回。我们惦念着作物的长息,做客新米节的井兄侗寨,参与劳作的腰背酸痛,目见丰收的笑逐言开。
这一岁,我们,是井兄的守望者。
05 井兄的米
/
产品展示
独立真空小包装
三层结构工艺
考虑到市面上所售卖的米产品在开封后的贮藏问题,我们巧用了真空独立小包袋装形式,以418g/袋为单位,既满足小家庭单餐蒸煮需要,又在储存上为保存新大米的品质风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放心开封,放心吃!
米的外层包装则采用棉纸+尼龙+PE三层结构工艺,韧度结实度可靠,降低了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
「米书」 一本感怀古老农耕,致敬勤耕农人的小册
1983年,台北汉声杂志社鉴于当时台湾稻米滞销、农田废耕等现象,制作了一本《中国米食》,希望通过米在餐桌上,在日常中所能实现的千变万化的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米食的兴趣。
本着同样的初心,我们也为井兄的米做了一份米书小册,赋予这种古老作物以故事和姓名。这册八折页的米书介绍了井兄侗寨优美的自然风貌与富足的人文生活,记录了与我们共同合作在这片田土间朴实的井兄农人。
同时,在折页的一整面,我们“借用”了楼璹所作、程棨临摹的《耕织图》长卷局部,展现了古时土地在四季间“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轮转的美妙场景。这些场景,在今天的井兄侗寨,你依然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此外,将随米书一同附赠三张井兄侗寨自然人文景观的纪念卡片供喜爱的人收藏,期待大家能够借此,深入了解仍旧保持着先祖农耕智慧的侗家古法农耕形式,回归土地,珍视稻作。
06 加工生产
/
5000万投资级别大米加工生产线
米的出品上,我们和月亮山九芗米业进行了深度合作。他们拥有5000万投资级别大米加工生产线,是在地首屈一指的大米生产企业。我们实地考察了米厂车间与仓库,使用了最高级别的碾米和包装产线,跟踪并确保大米在整个流程中的生产安全与卫生。毕竟,有着强迫症的漫步贵州对于流程中的诸多细节也是十分挑剔的。
07 关于我们
/
『漫步贵州』是深耕贵州的文旅团队。2019年,在井兄。我们目见稻作的辛劳、丰收的喜悦、芦笙的高唱以及米饭的飘香;也庆幸井兄侗人的接纳,得以记录下这里的四季轮转,草木枯荣。我们目送井兄的米,经过漫长的旅行,来到大家的身边;唯愿以此为开端,『漫步贵州』团队将继续记录和传递黔地风物,但不逾矩,我们只想做个田野守望者。
井兄秋收日,微博大V@花总丢了金箍棒与我们一起来到侗寨,记下了秋收时节寨中平凡的一天,视频获得了约120万次的播放,受到了颇多关注。
“井兄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以盛产水稻和糯稻闻名。这支Vlog以“直出”形式记录了前些天我到当地的见闻,丰收喜悦背后,是粒粒皆辛苦的付出。片尾为栽麻中学女生演唱的《唱支蝉歌献众人》,祝各位佳节愉快、国泰民安。”
——@花总丢了金箍棒
“春种秋收,四季轮回,这是按季计算的时间。在镜头下的农人,拥有近乎于无限的时间,所以他们不着急,不焦虑,不赶时间,不搞统筹学,不去设计生产流程……边走边想,变想边做,似乎漫无目的,又似乎隐藏深意。”
——@和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