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接纳,是良好关系的起点
如果你家孩子吃饭能力很好了,但有天掉了一勺饭在地上。你随口问:怎么把饭掉地上了?于是孩子特别招打的又舀起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又掉到地上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这孩子肯定是故意捣乱!所以即便平时育儿理念学了不少,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必须教育”、“罚站”、“不行就打”……但这个故事中的后来,是这样的:眼看爸爸快要为孩子的“挑衅”爆发的时候,妈妈走过去抱住被吓哭的孩子,平静的问他:“你干嘛要故意把饭倒到地上?”孩子委屈的回答:“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的,我要给他示范看是这样掉到地上的!”
这是孩子的思维逻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也不可能在一次次沟通中明确知道,他可以把想法说出来。也许有错的部分,但是爸爸妈妈会听到,会帮助他。
父母的理解和接纳,是一切良好亲子关系的起点,是一个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础。
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
和孩子保持良性的沟通,最重要的方法是找到通向这个密闭世界的一扇门。在西方家庭,有一个传统的亲子沟通仪式被称为“Family time “。在饭桌上、沙发里,孩子和父母通过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进行亲子交流。
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游戏的情境下,才能跳脱出身份的束缚,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这也被视为“Family time”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举个例子:
给孩子介绍雕塑知识时,家长会找来姿势生动的雕塑,帮助孩子记下几个姿势后,然后全家参与模仿秀的游戏。
从成员中选出1人做“发令者”;发令者蒙上眼睛开始数数,其他人需要在他周围散开;当发令者发出“雕塑”的口令时,所有人都定住,摆出自己模仿的雕塑动作;由发令者监督,动的人被判出局。
在这样趣味的游戏化互动中,孩子往往能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类似的还有豆瓣上评分8.5分的《父与子的编程之旅》,作者是一对来自美国的父子。他们的故事,也与游戏互动分不开。
爸爸Warren在书里提到,父子俩起初的关系并没有现在“铁”,从注意到儿子Carter多次在“Family time”的游戏中表现出对电脑的浓厚兴趣后,他似乎发现了可以改变的契机。
“Carter想自己做一个网站,HTML是他自学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HTML。” 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Warren加入了“筑梦”行列,参与到编程之旅的每一个环节。每到周末,父子俩就会展开一场比试,看看谁写的代码更厉害!一来二去,比试的次数多了,两人的亲密程度突飞猛进,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Warren透露,在游戏化互动中,他能充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信赖,孩子也能积极向他寻求帮助,建立安全感。并且,有家长参与的学习,孩子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更高,也更能发挥创造力。
编程,或可称为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在国内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凸显的大环境下,既能满足游戏中学习,又能保证交流的方式,少儿编程,也许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孩子首先需要父母、老师给予的帮助,永远是理解和接纳。通过编程,我们能和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你不用准备太多的词汇来“亲子沟通”,饶有兴味地体验他们亲手做出来的每一个小作品,给他们鼓励,就是最好的亲子语言。大多数人只知道少儿编程能培养孩子的计算机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没想不到,它还能成为缓解亲子关系的催化剂,创造完美的沟通环境。
如果你还在为亲子关系头疼,不妨和孩子来一场编程互动游戏。真正地接纳孩子,让孩子充满力量,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