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儿子没在身边,一切的节日都几乎忽略了,包括万圣节。但身处纽约,万圣节是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今天的英语课就是关于万圣节的,阅读课上老师推荐的读本也是关于万圣节:一个在万圣节晚上帮助朋友找到丢失的猫的故事。因为不喜欢万圣节的气氛,猫猫年年都会躲起来,这一次也不例外,主人公带着狗狗找了大半个晚上,结果在猫主人自己的篮子里找到了那只丢失的猫。

       万圣节的鬼怪张牙舞爪、青面獠牙,确实让人心生害怕,所以猫不喜欢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让我想起了以前在乡下的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烟花,热闹非凡,无论是想挣钱的大人还是想过年的小孩,人人都欢天喜地,唯独屋子里的狗子心情不一样。说白了,狗子就怕鞭炮“啪嗒啪嗒”的响声。每每这个时候,它们也没有别的选择,毕竟不能阻止人们放鞭炮,也理解不了人们放鞭炮的欢乐心情,于是只好一逃了之。这一逃出去就是好几天,也不知道它们有家不能回躲在外面到底是啥心情。

      同班里西班牙的同学一上来就打开手机视频,她儿子学校里的一群师生,群魔乱舞,看了只觉毛骨悚然,然而,他们却是喜欢的,这是源于他们的传统和文化。其实活人与鬼,想通了都是人的不同存在形态而已。

      而我们这些亚细亚的人,大概理解不了这种,我们对鬼神是敬畏、恐惧,因此多数时候都是避而不谈的。

       尽管现在的不同种族之间的沟通已经变得简单,但扎根于我们骨子的文化意识和差异却真的一时难以改变。就像过年时逃避鞭炮的狗子,以及读本中逃避万圣节的猫那样,那条鸿沟始终难以逾越。

      即便如此,我还是给两个孩子发了一个“treat”,我不喜欢的并不代表孩子们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