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妈有话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孩子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窝里“横”外面“怂”,像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家庭并不少见;

前几天有位宝妈私信跟我说,他家5岁的儿子是典型窝里“横”外面“怂”;

孩子在家的时候,小嘴总是噼里啪啦说个不停,有时还特别霸道,必须让家人满足他的全部需求,否则就撒野摔东西,爷爷奶奶一哄,就更不得了。

但一出到外面就立马“怂”了,见到邻居不敢打招呼,跟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玩具车被抢了,连声都不敢坑,有时被别的小朋友打,也只会哭鼻子示弱;

孩子的巨大反差,让这位妈妈难以理解,为什么孩子的性格会变成这样呢?是不是再长大一些,孩子就会好了?

父母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迟早要步入社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因此,6岁前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父母有必要从小培养。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受到邻居或朋友鄙视的眼神,有些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忍不住责骂孩子:在家你不是“小霸王”吗?出来外面怎么就这么怂了,你不是很会说的吗?快说啊。

父母对孩子的怒吼,很容易让孩子吓蒙圈,在现场就算想说也说不出口。外面“怂”的性格有可能走向恶性循环。

这时候,父母不妨换种方式去引导孩子,说不定对孩子会有较好的改变。

比如:当孩子不敢说话的时候,父母可蹲下身抱抱孩子,煽情的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实在不想说也没关系的,爸妈理解你,相信你下次会说得很棒的。

现在手机、电子产品发达,对游戏没有“抵抗力”的孩子,玩起来可以一整天都不出门。

长期闷在家里的孩子,出门紧张害怕也是正常的。

因此,多让孩子去外貌溜溜,经常带孩子去户外、广场、公园这些地方,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触其他的小朋友、大人,时间久了,孩子再出门的时候,就不会显得那么怂了。

先从学会礼貌用语开始,现在有很多孩子,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见到长辈不会打招呼,“有客人来家里了也是哑口无言”。

这背后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也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他想说,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跟别人交流。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从孩子最基本的礼貌用语教起,比如;你好、谢谢、欢迎来我家做客、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们做好朋友吧……等等。

让孩子打开跟陌生人说话的隔阂,等孩子熟悉些后,父母可再用一些游戏的场景,让孩子了解这些词该怎么用、什么情况下合适用。

这些比较具体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比较容易学会。

多带孩子去朋友家串门,让孩子适应不同的家庭环境,锻炼自己的胆量。

可跟孩子说:你可以邀请些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爸妈是非常欢迎的哦,让孩子学会接待小朋友,给他们端茶、拿水果、零食、玩玩具等、让孩子做一个既懂事有礼貌的小主人。

比如带孩子参加生日趴、亲子班、绘本故事会或邀请三五个朋友一起去野餐。长时间让孩子接触这些活动,孩子出门怂的情况会发生大逆转。

但是,有些孩子第一次参加类似的活动,需要跟大家介绍自己时,还是会显得特别拘谨;全程下来都不肯说话,死活往父母怀里钻。

因此,父母更需要耐心去引导孩子,毕竟外面“怂”的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

几次下来,大部分孩子都敢于介绍自己,和别的小朋友聊得来就越放得开,这过程环境体验、见识和积累都会让孩子变得大胆起来,从而以后在公众场合不再胆怯。

育儿专家孙敬修曾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父母别轻易去怪罪孩子,父母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过于溺爱孩子、适当立规矩,让孩子懂得最基本的教养,慢慢的将窝里“横”外面“怂”的习惯纠正过来。

教育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

“教”是对孩子的引导认知,让其长智力、获知识、练技能。“育”是引导做人,以思想情感去熏陶、培育、感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