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医主要的内治法
内治法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治疗方法,就是最传统的服药中药的方法,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及时正确
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微博@中医彭鑫博士)《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咳嗽之表证,若治不及时或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泄泻日久,或暴注下迫,失治或误治,容易出现伤阴伤阳之变证。因此,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从表而解,不可凉遏而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2.方药力求精简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因此,在治疗时处方用药应力求精简。要根据病儿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以“药味少、剂量轻、疗效高”为儿科处方原则。无论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热,或寒温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总宜轻巧活泼,不可重浊呆滞,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小儿正气。
3.注意顾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
正如《幼科发挥》所说:“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则,其要点是“节饮食,适寒温”。
4.不可乱投补益
“虚则补之”,补益之剂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机体功能,助长生长发育的作用。但是,由于药物每多偏性,有偏性即有偏胜,故虽补剂也不可乱用。正如朱丹溪所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小儿生机蓬勃,只要哺乳得当,护养适宜,自能正常生长发育。
健康小儿不必服用补益药,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或者小儿偶受外邪,或痰湿食滞,未能觉察,若继续服用补益之剂,则是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不浅。故补益之剂切不可滥用。
5.掌握用药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的组合、药味多少、医师的经验而异。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更是如此。
但对一些辛热有毒、苦寒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芒硝等,应用时则需要注意。
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微博@中医彭鑫博士)一般病例可按上述比例拟定药物剂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如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所用清热解毒药中,生石膏、板蓝根的用量也有超过成人一般剂量的。此外,尚可按处方中药味的多少、方剂配伍要求决定其剂量。
未完待续,明天内容更精彩……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选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引用及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推荐阅读
关注「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公众微信号,回复数字 2019,查看热门阅读集结 .
[附语音]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
[国新办]中医学博士彭鑫:中西医终极的结合点就在临床一线
[清华大学]彭鑫博士公益讲座——彭祖养生思想的现代启示
[八段锦全集]养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礼
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含解法)
“冬至”一阳生,正确的养生方法是这样的
[视频]漩涡汇聚能量:升清降浊走圈法
[养生]适用女性的两个养血药方
[养生]产后补血良方
[养生]如何穿衣才能容光焕发
[精彩推荐]既然吃素这么好,为什么你的身体还这么差?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众平台:pengxinboshi
官网: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医彭鑫博士
腾讯微博:@中医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门诊预约、健康咨询及讲座邀请方式:
方式一:拨打预约电话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预约
微信号:pbsyy009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