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称,猫咪是一种具有安全感的小动物。譬如,当其主人短暂离开后归来,它们会变得非常开心。

事实上,猫咪对其主人的依恋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人类的行为模仿。研究人员说,与其以冷漠著称的名声相反,大多数猫科动物与它们的主人建立了深厚而稳固的纽带。

依恋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一理论将人类生命早期的依恋模式划分为四种,安全型(全依恋)就是其中之一;剩下三种均为不安全,包括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安全型依恋往往体现在被照料者爱抚之后出现的满足感;焦虑型依恋者有比较强的占有欲,同时表现为缺乏自信,过度关注对方对自己的看法,通常会导致过度的依赖;回避型依恋往往表现出的是乐趣的丧失;紊乱依恋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游走在吸引与抗拒之间的中间地带。

新的研究表明,猫咪往往兼具了这四种依恋感的表现特征。64%的猫咪性格更倾向于安全依恋的范畴,这或许会让那些认为“猫主子总是高高在上”的人感到吃惊。大约30%的猫咪性情犹疑;剩下的少部分则缺少热情,展现出了一种类似于回避型依恋之性格。而这所映射的依恋感与人类婴孩时期所呈现出的如出一辙。其他灵长类动物与犬类亦是如此。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刊登在《现代生物》杂志上。

同时,研究还指出猫咪在社交方面展现出的灵活性与深度也非同一般。合著者莫妮克·乌德尔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名动物行为学家,她说,这往往体现在猫咪与其主人之间的关系纽带。

依恋关系的情景测验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实验。其经典实验是在一间仅有几个小玩具的朴素房间里探究家长与婴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借鉴了这一模型框架,设计了一个人类与猫的测试。实验团队让猫主人坐在房间的中央,假意无视猫咪的存在,除非其踏入地板上所设定的圆圈内,否则不要进行眼神交流或言语沟通。然后,主人将离开房间两分钟。当他们再回归房间时,则被要求坐在圆圈之内。

 

图中是一位主人和她的小猫咪在参与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确认猫咪是否对人类会有安全依恋感。研究人员称,猫是一种好奇活泼又有点粘人的小动物。

研究人员用相机记录里了79组“搭档”的实验过程。根据猫咪在其主人回归后的互动表现,有70只猫被判定具有安全依恋感。

研究发现,这些小猫在主人归来时会通过摩擦与身体接触等方式热情的问候他们,而非被空房间或地上的玩具所吸引。那些没有安全感的猫则不然。焦虑型依恋的猫咪则会窝在主人膝前不断的引起注意;回避型则会选择跑掉,拒绝身体接触。

克里斯汀·维塔利是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动物行为的一名研究生。她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全依恋的猫咪就对其主人没有依恋感。这些猫可能也会黏在主人身边,但其行为可能并非源于一个健康的心理动机。

当乌德尔与维塔利以及同学亚历山德拉·贝恩克对成猫进行重复试验时得出了与之前实验相类似的结论。38只猫中有25只都与主人形成了安全型关系的纽带。而这表明,安全型依恋可能是一种由于物竞天择形成的生物特性。

 

然而,一些心理学家也对依恋关系测试提出了质疑,但他们还都认同这是有助于解释个体之间的关系纽带的。大多数这样的测试是都是对人类进行的,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的关系类型会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玛雅·阿平达克是纽约大学朗格健康协会的一名神经学家,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她表示,以上说法对猫咪同理。这种实验可以很好衡量出猫咪的性格属性,但却不能预测其后半生的生活。

有些心理学家称,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经历都会影响小朋友们的依恋模式。为了探究猫咪是否也能通过特别的训练而改变其依恋属性,研究人员再次进行了实验。他们遴选出39只小猫参与社会化课程训练;另选31只不参与,从而进行对照。

六个月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小猫咪和其他猫以及人类交往、建立联系,以及学会如何在拴绳的情况下坐立。但是,当所有的小猫重复原来的实验时,很少有猫咪的依恋属性会改变。人类和猫之间形成的纽带是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意味着第一次的接触至关重要。

研究小组说,了解猫与人类关系的目的是希望能使更多的猫被收养。研究人员特别指出,他们正在研究收容所或者寄养家庭的环境如何影响猫的依恋属性。除此之外,他们也在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它们变得更具安全感。

乌德尔说,有许多猫咪都非常乐于与主人形成牢固的纽带,这就是研究的契机。

 

文章来源:Science News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cats-attachment-styles-peop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