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个礼拜前,老谢背着行囊,只身前往墨西哥和美国。美其名曰出差拜访客户,实际上更是为了近距离感受中美健身行业差异,试图归纳出一套适合国情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引。
过去一年里,健身房倒闭潮、健身 APP 逆袭、新形态健身房突围以及智能健身产品涌现是听得最多的新闻。有人分别从消费升级、行业洗牌、科技发展等角度出发进行解读。这两天也有创业者的文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指出“激励”才是健身产品的底层逻辑,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游戏化的健身。
不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不同的视野和见识决定了人们观察和思考的方式,也必然决定了行动的路径和最终的结果。而思考方式、行动路径和最终结果也一定是动态发展和结合的,并非一成不变。
作为一个卖了十三年健身器材,被外贸耽误了的写手的前伪健身人士,当我在谈健身的时候,我又在谈些什么?
01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
如果说有人能用一句话概括“文化”二字,那一定是个骗子,彻头彻尾的韭菜收割机。度娘尝试用 9 个篇章,7000 多字来解释文化的定义,也未必自圆其说。反正我是云里雾里看不清楚,但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文化一辞,近世以来亦用以翻译英文之 Culture,二者内涵亦略可相通。Culture 源于拉丁文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之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总言之,西方观念中之文化较偏于指人文之静态的客观存在,而较不重于指活动的创造义,由缺乏中国传统中最为郑重的道德化、精神提撕一重意涵。
我对此的理解是,西方文化里有很强的“人定胜天”的征服概念,而到了东方则是“人定适天”,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也许正是这样的差异,促成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创新、挑战和表达的行为表现。而健身这件事儿,不就是一个不断压抑懒惰的天性,追求自我提升并以此来吸引别人的过程吗?换句话说,西方人有先发优势。
02
在适应中须做出改变
在洛杉矶拜访亚马逊大卖家兼十几年行业老朋友 J 君,他坦言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正在搅乱和侵袭他固有的领土,他所做的便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让别人塞车去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也许是杜撰出来黑中国商人的故事。说是有个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犹太人就来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区域很快就繁华。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
把故事里的加油站换成健身房或跑步机网店,貌似也可以说得通?但是否真正可取,值得我们深思。
好消息是,国内不少行家已经开始抛弃对国外模式一味的复制黏贴,转而从用户的视角去洞悉并满足需求,甚至在引领着新的需求。在“人定适天”被验证和实现过后,是否应该朝着“人定胜天”的方向去努力?
03
潜力巨大需静心挖掘
前阵子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实让体育和健身产业沸腾了一番。老谢也针对室内健身领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 国家层面已经官宣了,健身、体育消费肯定是未来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基本也是处女地。政策上有大力度支持,但具体到地方的措施还没细化,需要合适的项目来推动。
2. 意见里面提及有关室内健身的主要有:a)房产土地税费的减免;b)特许经营的保护;c)贷款优惠;d)规范市场;e)鼓励消费;f)青少年健身;g)健身教练培训。
3. 结合国外(主要是美国)全民健身发展路径,我判断未来国内大型综合平价健身房会有比较大的市场。企业和政府盈利主要靠特许经营(品牌加盟)费和房产土地转租或转卖(类似麦当劳模式)。
4. 如果这类健身房形成政府背书的规模化品牌健身房,就可以带动用户消费。商用健身器械产业也会高速发展,家用器材更会水涨船高(因为有健身习惯的人越多,家用市场才会越大,越健康)。
5. 最后,本质上健身房还是服务行业,要成功,必须苦练经营管理内功,政策是加速器,也是双刃剑。要看谁来用,用得好不好。
顶层的意愿非常明显,需要警惕的是一哄而上的喧嚣。那些为了迎合政策,赶风口,却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真正起到促进全面健身上的思想绝不可有。
总结
文化根源的差异让西方健身行业领跑了几十年,但中国人独有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以及无可比拟的人口规模优势都极有可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轨迹中实现弯道超车。
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开放和交流让我们接触和领略了西方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具体行业的区别。
如何在动态的思考和行动中找到并坚持做一件对社会有正向价值的事儿,是我们应该孜孜以求的。否则,最好的因也有可能结出最坏的果。
当我们谈健身时,我们在谈的应该远不止这件事儿,回到原点,创造价值,世界便对你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