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生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整天像个救火队长,哪里有火就扑向哪里。

偏偏家里有个熊孩子,你一会儿要替他给老师赔不是,一会儿又要给孩子擦屁股,但火势还是没减缓

这些情况其实各个年级的家长都会遇到。。

 比如刚上一年级,七岁左右的孩子在认知和体能上处于迅速上升期,经常出现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他们时常手忙脚乱、轻易放弃,甚至还自带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小炸弹”。

二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小组合作,如果有老师把他从同伴中独立出来,哪怕是单独表扬他,他都会不高兴。

四年级以后,孩子会突然变化无常,仿佛聚集了无穷的能量来跟周围“对抗”,这种再次出现的不稳定行为信号,常常让家长不知所措。

 上一讲你知道了从不适应到适应是孩子在成长。

他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集体;他怎么能坐得住,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伴建立友谊;以及养成好习惯,找到学习的动力开关,这些都是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逐步学习的内容。

可道理都懂,孩子在小学各个阶段一旦出现各种不稳定行为,还是会给你带来一种无力的失控感,不知道这孩子还能怎么管。

“不稳定”源自缺乏安全感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稳定状况呢?

我告诉你,九成原因都是缺乏安全感。

你可能会奇怪:

“幼儿园孩子就开始集体生活了,他早建立起安全感了,小学一年级应该很快适应才对。”

“四五年级还没有安全感啊,不可能吧,一定有其他原因。”

真的是这样吗?先来说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

孩子在幼儿园总有固定的一两位老师陪伴,进入小学,一个孩子突然要面对十几位老师走马灯似地进进出出,内心肯定不安。

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师讲一通规矩,那位老师提一堆要求,老师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口径”,全凭个人理解,因此差异很大,这让刚入学的孩子充满了不安全感。

幼儿园里没有教材,进入小学后突然来了一堆教材、课本、阅读资料,还有文具。

从早上出门到下午放学,都要自己收拾整理,孩子难免手忙脚乱。

还有,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般20分钟就休息一下,而且随时可以在教室里走动或上厕所,进入小学后作息时间完全变了,每天有六七节课,每节课40分钟,而且要求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讲解,举手回答问题。

这个年龄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上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渐渐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

总之,从幼儿园整个世界都围着他转的自我中心,变为在小学,可能要面对的被忽略,挨批评,不太受关注等各种状况,孩子会觉得不安全,他需要重新适应。

不要觉得没有安全感只是刚入学孩子的问题,小学各个年级的孩子都普遍存在。

二三年级的孩子,同伴在心目中的位置开始上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时常发生,这会极大影响孩

子的情绪,甚至会产生冲突,直到四五年级开始趋于稳定。

从经常起冲突的同伴关系到主动建立友谊,这就是孩子在重建安全感。

到了高年级,孩子开始生理发育,此时的孩子反复无常是常态,心口不一是特点,这种常态和特点更让家长不踏实,但我要告诉你,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他仍然是在重建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他整个机体动用应激资源来作做出新的适应。

不管几年级,只要新的变化发生,孩子就处于紧张之中。

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安全感。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跨过各种不稳定,孩子才在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长。

在下方,我帮你罗列了一份各年级孩子行为表现清单,供你参考。

​看了这份清单,你会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重建安全感的过程也是一直在寻找自我的过程。

他们要通过一次次“闯关”完成自我确认,知道在学校里、在同伴和老师的眼睛里,自己是什么样子。

而你烦恼的问题,大部分都属于孩子在寻找“我是谁,我在哪里”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其实是他在完成安全感的重建来释放成长的信号。

把我变成我们

好了,那么作为家长,你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低段位的家长经常会说“你又惹祸了”“你怎么那么不听话”“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听出来问题了吗?

对,全是“你你你”,就好像孩子是家长的对立面。

中段位的家长会偶尔启动同理心,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我,会怎么做”。

再好一点的会归因到自己身上,“孩子这个问题背后,我的问题是什么”。

那高段位家长会怎么做呢?这就要用到这一讲的基本方法了,叫做“把我变成我们”

高段位的家长会和孩子合作,用“我们”来分析孩子的问题。

比如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来适应?孩子成绩不理想,我们可不可以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孩子挨了老师的批评,我们是不是先分析下什么原因?经常使用“我们思维”,就是在帮孩子构建安全感,让他加速找到“自我”。

那如何“把我变成我们”呢?我给你两招:

第一招: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新问题是什么,场景怎么变化,在孩子心里,会有安全停靠的港湾。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前面清单里的“最佳相处技巧”。这件事不用刻意做,多一根筋,随时启动效果更好,家里的餐桌上,定期的户外活动中,睡前交流的时间都可以进行沟通。

你还可以再给孩子准备一个“安全伙伴”。

这是我受电影《特别响,非常近》的启发想到的,电影里小男孩非常缺乏安全感,但他很喜欢地图,因为地图上爸爸帮他标注了全家去过的地方和父子俩的小秘密。

小男孩把地图放在随身的书包里,想起来就会很踏实。所以,你准备的这个“安全伙伴”可以是藏在书包里的小物件,夹在笔记本里照片,刻着家人表情包的小书签等等。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他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第二招:求助于“重要他人”。

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某一门学科?为什么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学校就变得沉闷紧张了呢?

这很可能和他没找到可以信赖的“重要他人”有关。

这很可能和他没找到可以信赖的“重要他人”有关。

“重要他人”很重要,他们会依附在孩子身上,就像是孙悟空身上拔下的猴毛,成为孩子可靠的左膀右臂。

那么,孩子可以求助于哪些重要他人呢?其实就是他上学后每天都会遇到的三个角色:老师、同伴和家长自己。

让老师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既可以树立老师的权威感,也可以多鼓励孩子分享和老师相关的话题。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圣旨,孩子会为了老师的要求顶撞家长,还会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

言下之意,老师都是对的,如果不一致,一定是爸爸妈妈错了。这时,你应该高兴,孩子已经把老师当成了重要他人。

让小伙伴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和小伙伴在一起,能成长得更好”。

要关注的小伙伴有:孩子的同桌,一个小组的学习伙伴,邻居或朋友家的同龄孩子等等。

你可以创造机会,邀请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经常和孩子讨论小伙伴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和学习的,他们的分歧是什么,是如何和好的等等。

最后,别忽视了你的重要作用。很多时候,你说话,孩子不听,是因为你认为孩子是可控的,他必须按你的要求指令做才能得到认可。

所以,及时抽身非常必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外部视角,当成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求助对象。当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你成为他的重要他人时,“我们”这个结构才稳定。

本讲小结

给第二讲划个重点:

第一,孩子表现出不稳定,是因为他在寻找自我,在重建安全感。

第二,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孩子动用整个身体的应激资源去作出新适应。

第三,把我变成我们,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思考题

孩子在学校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到困惑?你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