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好几个妈妈提出了这些疑惑:

“没见着我时候,娃好好的,我一出现她反倒连哭带闹,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我老公跟我说,他自己带的时候孩子还挺听话的,我一回家孩子分分钟变熊,咋的都不对。”

“我不在家的时候,孩子玩得挺好的,不哭也不闹,自己一出现孩子反而就闹腾起来了。”

难道真是自己规矩没立够,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妈妈们是不是要对孩子更严厉一些呢?

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妈一出现孩子就作,找对原因是关键

01

首先,跟安全感没有关系。

以下这种情况应该挺普遍的,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很独立,但是回家就完全“两面派”了,各种闹各种作。

很多妈妈都会为此质疑,是不是我还没有给到孩子足够安全感呢?

每个父母都知道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特别是大哭大闹,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时都会哭,但大家千万不要再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哭闹粘人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不哭闹的,他们舍不得我们的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

02

孩子内心认为妈妈一定最懂我。

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就知道妈妈是最懂自己的人。因为母乳的喂养,孩子很自然地把妈妈当作食物来源和情感支撑,而爸爸对此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而且出于母亲的本能,对孩子的哭闹和需求更敏感。所以,孩子有需求会更乐于向妈妈表达,这种习惯会一直延续到他们会说话、能独立行动甚至成人。

这和恋爱中的男女有相通之处:

当一个人越是爱对方,就越是希望多多引起对方的注意,大家都会“撒下娇”,会不断做些小动作来确认对方对自己是否足够在意。

这些都是人的本能。

比如,有的孩子早就不需要夜奶了,又出现夜奶需求了;妈妈去接幼儿园放学的路上,总会出现孩子蛮不讲理,非要这个那个,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亦或者就像开头留言的例子,变的特别特别粘人,不讲道理的粘人。

这些真的不是他们不乖,而是他们很想念我们,他们想知道我们有没有想念他们的。但很多时候他们感受不到,于是他们就只能用这些行为来试探

03

因为对妈妈有着无比的信任。

曾经看过一个“孩子对社会角色认知”的实验,结果很耐人寻味。

当孩子发现“来者不善”或对方说话声音非常响亮时,他们玩玩具的时候会非常不自在。就连平日里会乱扔珠子的孩子,也会变得异常小心,甚至不敢再触碰这颗珠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类似的体验。当我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中时,很快能够辨别出这个环境中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比如谁是老大,谁比较好欺负,并根据这些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边界,孩子也是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他们表现得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他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但在你的面前,孩子会很想尝试各种事情,哪怕是耍无赖耍混,甚至是危险或者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他知道,哭的凄惨,你会怜惜,遇到麻烦你会帮他解决。

04

只是想妈妈关心自己。

好多孩子除了会在妈妈面前去试探底线而表现得特别作之外,有时候孩子会选择妈妈在的时候发泄他们的负面情绪。

通常,如果孩子白天是由不那么亲近的人带的,比如阿姨,或者这个人在他的心里的地位没有妈妈的地位高,他就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等到了妈妈面前,他们就会尽情地释放自己。

这就好像我们自己一样,小时候在外面受了点什么委屈都能憋住。

可是一见到妈妈就再也忍不住了,所有的情绪都会一泄而尽,因为妈妈的怀抱是孩子心灵的庇护所。

这时,我们最该做的是,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回馈孩子的这份情绪,“宝宝,妈妈好想念你啊,你有没有想妈妈,来让妈妈抱抱亲亲”,用语言、用肢体动作大声地向孩子表达出,“我也想你,我很想你!”

我们这一代从小缺失情感教育,即使学过再多育儿知识,也会出现道理都懂,现场就忘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不要马上跳入“我要矫正他这个行为”的思维惯性中。

先解决孩子的情绪,情绪解决了,那些所谓的“坏行为”自然就容易解决了。

05

等孩子发泄完负面情绪后,就要开始思考现实了。

孩子经常哭闹还是很让人上火的,当孩子在我们面前哭闹的时候,怎么办?

首先,一定不要吼孩子。

不能吼不能骂,自己憋出毛病来如何是好?

心中默念三遍:亲生的,他最爱我……念完之后,是不是好很多,火气消了不少?

然后,以平静、友好的表情,蹲下来平视孩子,对他说:“妈妈爱你,我知道你也爱妈妈,有什么想法和委屈都可以跟妈妈讲。”

等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以后,再根据情况判断,孩子是无端哭闹还是有原因的,再做进一步处理。

但请记住一个原则——不放纵孩子的哭闹。

对孩子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的,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帮助孩子找到发泄情绪的方式,但不允许他撒泼耍赖

知道了原因后,父母可以这样做:

●  引导孩子主动表达

对于那些因为“求关注”而闹腾孩子,家长就要在沟通方式上多下功夫,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到位,表达欲望又异常强烈,就会用撒泼打滚瞎闹腾的方式,引起妈妈的注意力。

这时如果家长上来就批评孩子,难免会让孩子觉得委屈,长此以往还会破坏他的安全感

表面上,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纳孩子的“闹腾”,然后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经常通过扔玩具、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去耐心地帮助孩子成长

●  提前告诉孩子你的安排,减少“意外”。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对孩子来说,有时候表现得很“作”是因为“意外太多”

有些妈妈说,本身工作非常忙,难得回家陪一陪孩子,孩子每次都特别的“作”,总是表现很差——“比姥姥带的时候差远了”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又要去出差。

这时就需要你给孩子足够的预期,出发前就告诉孩子你的行程、明确你的期待。

比如答应孩子几号回来或者安排看电影、去游乐场等,并尽可能不改变行程。

如果你没法遵守约定,就提前和孩子说清楚,以免孩子见到你后因为失落更加情绪失控。

在遇到孩子的养育问题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式是必须的,只有家长愿意观察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不是只在意外在行为,才能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帮助他变得更好。

06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无数家长在经历血与泪的洗礼之后,纷纷表示赞同:说的太对了。

小时候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长大了他会变着法让你偿还。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婴幼儿期,多陪伴,多建立感情。

别等到孩子不需要你的时候,管不了的时候,再来问该怎么办。

说实话,那个时候,真的很难办了。

再多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理念,也比不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信任你,爱你,才肯听你的,否则,一切理论白搭。

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更容易哭闹,是个好事,偷着乐的同时,多陪陪孩子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