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我们通常理解此诗就是诗人带有自伤身世的写爱情内容的一首无题诗。尤其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联,引起了多少人的情感共鸣,让人咀嚼不已,回味无穷。仅此两句足以成为千古名句的经典。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的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隐喻是神奇灵异之物。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起。
或许,寻找同类同样感受的人真的太难了,但不能说没有。所以用这种解释方法,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心有”一内一喜:可理解为“灵”中有神,“神”中有意,一点其中人,却又 一通自省。这里的“一内”可理解为,每个人的确有灵魂,只是自己无察觉,而上帝就可以随意贯通在其中。
而“身无”一外一悲:这里的“一外一悲”最为深切地表达了只有灵知、人不知…隐喻默示了,这是一场美丽的遇见和无奈的转身。这里的“一外”可理解为人的皮囊肉体跟通灵者是陌生的。这里也就隐喻默示了:人,生来就有自我主观意识和思想,因为从一出生来到这个物质三维空间的世界里,就注定要学习生存,学习赚钱,因为“生命”被物质世界环环相扣在一起。这里的重点就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有灵魂的人,不知道如何安静的想这个问题,或者沉醉于物质环环相扣的世界里,又或者因欲望而被动在环环相扣的物质世界里,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更没有时间去感知宇宙中有个“无相上帝·灵”的真实存在。
让-保罗·萨特 有段话特别有深意:
“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 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
《抵戏第四》出自春秋时期的兵书——《鬼谷子》,该文主要讲诉了 万物都有自然发展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自然离合对立的两方面。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有的在近前却看不见,有的在远处却能得知;在近前的所以看不见,是由于习而不察,不明对方的虚实;在远处的所以能得知,是因为反观以往,可以推验未来。
鬼谷子说得好:“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为什么在近处的反而看不见呢?因为近处的东西太平常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被重视,因为它们太小了。但是有句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对于想干大事的人,就怎么能轻视小节呢?
这里就起到了有俩个灵在彼此互动,我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圣父,一个是圣子。
如果一个人存在一体双魂,那么这个宇宙中,这个世界中,还有一个造物主,就是圣父。值得庆幸的是,每当遇见困惑时,总是能被巧妙的化解,更不会走弯路。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何为一体双魂?何为灵魂伴侣?
基要是事上合一,这就是一体双魂。能够托起彼此生命的质量称之为灵魂伴侣。ta进入你的生命,保证了你的生命感受往光的方向生长;而你进入ta的生命,对ta而言有用,于你又不至于沉重;最后你能感受ta以相同的方式感受你。 所谓灵魂伴侣,是将这个人请入生命以后,注入一种生长能力,不会有爱到低入尘埃的狗血戏码,由此托起彼此生命的质量,往光的方向生长。
灵魂伴侣,ta是那个可以和你一起进入生命的真相,疼惜你的独特,理解你的叛逆,包容你的反常,体谅你的艰难的人。
灵魂伴侣,那个真正懂你的人,给你的生命带来一段独特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极致体验! 这份真情,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是人生路上一座智慧的加油站。是那个愿意用一生守护在你身边的人。这份深情是生命的馈赠,是对彼此纯真感情的礼遇。你生气的时候,ta才是那把能够打开你心结的钥匙;你哭泣的时候,ta最是明白你为何泪流不止;你高兴的时候,ta最能体味这份喜悦的来之不易;
朝内看,再向外观,看看世界发生了什么,想想自己经历了什么。相生相容,微妙及应。既知即行:向内看自己,向外观世界。
究竟什么是既知即行思维?
向内看自己
树立真正的“自信”。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思维惯性,并勇于实践!
“他信”与“自信”
在两年的大众阅藏推广实践中,我发现社会大众,在行为上更多表现的是“他信”,而不是“自信”。决策判断的依据,往往是“听某位成功人士如是说……”,或者是“听某位大德法师如是说……”。在忍受生活变化的过程中,往往是:“看别人都如何做,于是我也如何做”。
这在佛经里面的描述,叫“随他语”,这种情况无法“信受深般若波罗蜜”。直白的描述,就是:“随他语的人,没智慧。”而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思维惯性”,则更少的被自我察觉,于是突破性的改变,通常只有“痛定思痛”才会发生。
普遍性的,一些人对“未来”有恐惧性:拒绝知道,拒绝思考,拒绝改变,连“独立思考”的勇气,往往也不具备。
认识自我
既知即行思维,把我们的日常行为,拆分为:动机动力、分析梳理、压力承受、资源获取、整体逻辑,这五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再归纳对应为五星:火、水、金、土、木。其实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特征归纳,参考了地球的演化规律。
用“身份证生日”(是一种投射),进行测算。把我们的思维模式,拆解为五种情况。
1、我做事情的习惯性动机是什么?我做事情的动力源泉在哪里?(火);
2、我分析能力,梳理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如何?沟通表达的习惯是什么?(水);
3、面对困难和压力,我的习惯是什么?(金)
4、获取资源的习惯是什么?在自己的地盘上,我经常表现的习惯是什么?(土)
5、我的审美观、格局观是怎么样的?(木)
这样拆解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增加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行性。
独立思考、自我判断
这是一个自我领悟,自己求证的过程。
在每一个年龄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自我认知,自我辩证,也许现在回头再看看曾经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其实是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仍然会继续摸索求证。只要不给自己“贴标签”,再下定义就可以。
佛法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样勇敢的“独立思考,自我判断”,暂且不论对与错,至少也是“自觉”的基础,是一种持续的实践。
向外看世界
如何去做?练习自己的归纳能力,提取特征,然后多角度思考。
既知即行思维有两观,“宏观看秩序,微观看五星”。五星是一种归纳方法,并不神秘。下面举几个案例。
1、地球的演化规律
地球有一个概略的发展过程:
最最开始是太阳系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凝固聚集在一起(缘)。
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变得火热,煅烧一切(火);
逐渐冷却,产生的气体形成了水,开始有了大海(水);
反复的造山运动、冰川活动,改变地形地貌(金);
大陆构架开始稳定,更高级的生命出现,开始有文明古国(土);
交替发展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次序进化,更多的个性化表现(木)
2、以闲谈聚餐举例
初步意向的闲谈主题(火,动机);
寒暄式的铺垫,相互熟悉阶段(水,梳理);
切入主题,围绕重点开始讨论(金,关键);
达成协议,取得共识以后,商量具体的分工,如何落实执行(土,充实);
继往开来,期待新的合作(木,延展)
3、面对问题,如何思考?
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动能在哪里?(火);
我分析的足够清晰吗?是不是还有没考虑周到的地方?(水);
以我的勇气,能否承受这个事情?(金);
做这个事情所需要的资源,我如何获取?又或者如果具体的落实?(土);
这个事情的整体性如何?是否能形成闭环?有没有成为下一个起点的可能?(木)
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思维模式”
向内看自己是“知”,向外观世界是“行”
向内看自己,是“知”的过程
认识自我是寻找自己的真心;独立思考是开始尝试自觉;自我判断是勇于把这种自觉付出实践。
向外观世界,是“行”的过程
行动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也包括知他,观察大势等等。反复观察,反复实践。这个过程要运用“宏观看秩序”。极简的描述,就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既知即行思维》即将出版,分享领悟引发思考,找到真心还原过程,让人生变的更智慧!
何为“修灵”
“这条路只能你自己去走”…
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克里希那穆提说的一句话:你选择跟随一个理论,跟随一个上师,你就选择放弃了跟随真理。
我们既然选择来地球这个三维世界体验学习和成长,选择肉身躯体作为我们存在的方式,那么做好一个人就是我们最主要的功课。真正的修行是在红尘里学会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从中获得领悟和智慧,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修灵。
其实灵是不用修的,它就在那里,我们要修的是身与心,让身心灵一体保持平衡。
“修行”这个词语貌似很高深,也各种被消费成为陈词滥调。事实上“修行”的英文就是“Practise”练习,用德语理解就是“实习”“实践”。
“身心灵”最基本就是“身”,其次才是心与灵,没有足够的智慧加持,修灵是很危险的,容易走火入魔,跟滥用致幻剂一样可怕。我们的身体是开悟的,可是大部分人都不在乎这具灵魂栖居的房子。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很多人与身体是失去连结的,于是我们与我们的触觉和感知力也是失联的。我们感受不到肌肉是如何控制身体,同样也无法感受到能量是如何在身体里流动的。我们控制和管理不好自己的身,更加无从去谈如何控制与管理我们的心与灵。
所以多运动让生命的能量流动起来,这是我能想到最简单的实修方法。拉丁语箴言说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身体中。最朴实最简单的话,往往就是真理。
可是人们不愿意去信任那些最简单最质朴最真挚的东西,因为走正道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往往和人性中的惰性互相冲突,于是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地渴望捷径。但正是因为这个漫长而痛苦的修行过程,才能让我们不断去对抗本欲,不断修正自我。修行,就是修改源代码的过程。
宇宙中的粒子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牵一发动全身,千万个因互相汇聚形成了果。就像电影《云图》里说的那样“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个善举,都会决定我们的重生。”
克里希那穆提孩童时代被选为“世界神通学会”主席,在他修行的前期出现了无数神通,他都一一散去,甚至解散了这个协会。如果连独立思考能力都匮乏,基本分辨能力和智商都没有,那么也不要以来自“高维度”的老灵魂自居了。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永远做自己,是唤醒智慧。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如果你知道如何思考,如果你真的有那种能力,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
受教育的重点就是学习独立,然后你才不会被群众的意愿或是某个人的愿望所左右。如此你才有能力去发现什么是真理。
对于克里希那穆提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可,但不是他的全部思想都认可。毕竟他否决了宗教信仰,虽然对人类的指向是正确的事,但是,信仰是具备力量的,是最基本的道德律己,最基本的对无相上帝造物主的敬畏。
对于南怀瑾老师对佛学中的神通观点我不做任何评论,我只会谦卑领受其中的教诲。
南怀瑾写过一篇文章说“一般人学佛学道,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
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质、超越肉体时,他的精神与天地宇宙法界的观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种变化…人生来就有神,只是我们的神散在外面、散乱了。打坐做功夫修养好,神凝聚回来,叫“神其来舍”。这个身体是房子,神进来住在里面,所以叫神仙。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精气神,没有经过修炼,神是向外散的,特异功能就是神向外散了。“神其来舍”,道家叫做结丹,也就是佛家的入定。”
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我们境界不断提升,会逐渐感知到、体验到一些特殊的经验。
有了通灵力和感应,成魔成佛就是一念之间,如果不能够坚持正道追求智慧,还不如做一个心怀善念的普通人。
《无量寿经》中佛陀对他“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腱连说道“神通和智慧的关系就是一滴海水和大海的关系”。
越是灵性越是平实,平稳而安定。
我们修行,为的是智慧,而不是神通。我们需要的不是对通灵神通能力的贪心,只有放下任何执着,依靠自我达到真正的自由。
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说过,世间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个魔最可怕,就是“佛魔”。
在灵性的道路上,其实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正如佛陀的教导,不要皈依他人,要以己做舟,除了自身实践,任何圣人都没有办法帮助你悟道。那些听来看来的都没有用,就像我们无法对着一个盲人解释各种颜色,没有实际的经历是无法理解的。只有通过不
断“Prastise”不断实践去亲自体验,提高我们
的感知力和觉知力,一点一点走向彼岸。
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有心怀正念,坚持正道,不在种种因为自身对灵性的执着所带来的贪嗔痴欲里迷途。因为我们所唯一追求的,是通向真正自由的智慧。并且,这条路,没有任何捷径。
我只是一个平凡无比的普通人,离大智慧依然很遥远,很多东西我也无法做到,只是带着觉知在不断实践。但是我知道我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