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小区门口,看到了一对有意思的父子。
爸爸骑在电瓶车上,焦急地跟一旁的孩子说:“我数三二一了啊,快上来!三、二、一……”
而孩子呢,好像是鞋子里进了石子,他一边说着“等一下”,一边慢悠悠的脱着鞋子,眨巴着眼睛往鞋里看,想瞅瞅到底是什么东西硌了自己的脚。
父子俩就如同复读机一样,爸爸一直在“三二一”,孩子就一直“等一下”,谁也没说服对方。
最后,爸爸打了孩子两下,强行抱上了车,骑走了。
中途才开始吃瓜的我,不知道这对父子着急去做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位爸爸真的很“赶时间”,赶时间到连教育孩子的时间都没有。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孩子洗脸慢,家长帮忙洗;孩子作业写不完,家长帮忙做;嫌孩子走路慢,家长扛着就走……
乍一看,家长的这些举动省下了时间,但其实,这些在教育上省下的时间,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在将来加倍偿还。
家长越管,孩子越懒
经济学、社会学上有一个理论叫“二八定理”,说的是这个社会上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人的努力。
在教育上,也同样有着“二八定理”,它说的是“家长如果做了80%,孩子就会做20%;家长做了20%,孩子就做80%;家长全部做了,孩子就懒得做了。”
这个现象在当下的家庭中,简直太常见了。
例如孩子吃饭,家长嫌孩子吃的慢,又嫌孩子弄的到处都是,于是就自己来喂,既省时又干净;孩子穿衣服歪歪扭扭,还慢的不行,为了赶时间,家长就代劳了。
这样做虽然效率快了很多,但始终是家长在帮忙,久而久之孩子就懒了,反正家长也会做,我就不做了。
最后呢,只能是家长越来越操心,孩子越来越懒惰,更有甚者,还会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最终酿成悲剧。
去年年底,湖南益阳沅江市泗湖山镇发生一起杀人案,12岁的吴某持刀将34岁的亲生母亲陈某杀害。
经调查,吴某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就很受宠爱,基本只要能满足他的事情,爷爷奶奶都会答应。到他十岁的时候,母亲陈某因为生了二胎回到老家,看到懒散的儿子,就开始严加管教。如此落差让吴某难以接受,这才最终酿成了惨剧。
其实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多帮他做一些也没有问题,但从那时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袜子,自己吃饭等。
如果我们一味的认为孩子还小,帮他处理很多事情,那么等到他上学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全部暴露出来,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写作业磨蹭、不好好吃饭……
孩子独立,家长省力
钱钟书的妻子,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从小接受的就是“独立自主”的教育。
1920年,年幼的杨绛随父母迁居上海,因为她的父亲杨荫杭从事的是律师行业,需要一处住宅作为事务所,所以就买下了一所名为“安徐堂”的房子。
一开始,杨荫杭是反对置买家产的,因为在他看来,家产对于子女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
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和争取,杨荫杭还专门为孩子设计了一款“有偿劳动”教育。
杨家搬入“安徐堂”后,修葺了一套较好的房子,前前后后的破房子还没拆尽,阴湿的院子里,只要掀起一块砖,砖下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鼻涕虫和蜘蛛。
杨荫杭给孩子们立下规矩,鼻涕虫一个铜板一个,小蜘蛛一个铜板三个,大蜘蛛三个铜板一个。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导下,杨家的孩子都在努力“赚钱”,就连当时因病休学在家的三姐也是如此。
正是这种“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的原则,给杨绛的心灵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最终让她成为了文化大家,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展现完整人格的“独立精神”。
其实大部分教育,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你舍得放手,他才能学会走路,你怕他摔了舍不得放手,那他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当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写作业的时候,即便家长再想帮他分担,也要忍住,只有等到第二天孩子挨了老师的批评,他才会长记性。
鲁迅在桌子上刻“早”的故事,想必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正是因为他上课迟到被批评了,他才会在桌子上刻“早”字,从那以后,他才再也没有迟到过。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成人的时间,是拿来讨生活的,而孩子的时间,是用来体验生活的。”
我见过许多的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坐在钢琴前时,总会忍不住的告诉他,你可以按这里,你可以按那里。
对于家长而言,只有尽快的上手才是真正的音乐学习,可对于孩子来说,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律动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代劳,而是陪伴。独立的孩子,不是靠家长呵护出来的,而是在一点一滴的探索中,自行领悟的。
希望各位家长朋友在看过这篇文章后,都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我不赶时间,你慢慢长大,不着急,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