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单纯的重复你永远期望有什么奇迹发生,我们只有在重复当中不停的去优化。
每周进行3–5天,每天20–40分钟的有氧训练,达到储备心率的50%–80%,应该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成分。
相对静止状态…
“急性脑损伤后的失健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典型康复计划中相对静止的结果。”
“若不及时有效干预,将会维持这种失健状态。”
记得一本书的前言是:“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
细品,若脑损伤后没及时有效干预,由于失用,脑的重塑、神经元连接都会减少,患者可正常启动的功能也必然减少。
当结构和功能都不断下降时,它们也可以相对静止,但这种失健状态整体呈现倒退趋势。
所以,
对于患者,要尽早,参与训练。
对于我们,要用脑,设计方案。
“世上存在两个宇宙,一个是地球之外的空间,一个是颅骨之内的空间。”
一个空间多半是天意,一个空间多半靠人为。
心肺功能训练
脑卒中的康复目前没有办法说保证完全恢复,但一定会有改善。
脑卒中患者低强度运动,不会增加代谢,生理层面变化不大,但功能方面却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脑卒中的亚急性期
每周两次,15~30分钟,固定自行车、活动平板,需要心率、心电图监控
脑卒中的慢性期
每周三~四次,比亚急性期增加5~15分钟,
有氧运动心率可以达到储备心率的50%~80%
体适能: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心肺功能。
🌟 在康复的过程中,重复还是比较重要的,在重复的过程中,要有变化 ,创新,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005,康复练习程度和时间没有广泛地研究,训练强度和心血管压力很少受到关注;
🎈急性脑损伤后的失健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典型康复计划中相对静止的结果;
🎈当前脑卒中康复方案并不足够强大到能避免躯体的失健;
🎈脑卒中患者进行包含有氧运动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2次/每周/14周,发现低强度的练习和活动不会增加代谢的压力但会产生训练效果;
🎈花费大量不成比例的时间可致患者处于活动不积极状态;
🎈🎈在康复早期增加有氧训练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方案可利于避免产生常见的身体活动减少和残疾下降的衰退周期;
🎈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差➡️练习能力差、活动性降低、能量消耗增加
🎈脑卒中患者回家后:身体耐力下降➡️限制🚫完成家庭任务、室外行走
🎈缺乏独立行走的能力,特别是室外行走能力是脑卒中后遗症最大的缺陷之一;
🎈肌肉能力和肌肉功能活动的耐力及抗疲劳性不好,常伴有适应性运动的高代谢;
🎈慢性脑卒中患者:
1)回家后没有进一步练习方案,➡️耐力会继续下降;
2)较低的有氧适应性会导致➡️骨骼问题(特别是骨质疏松);
3)身体制动性可引起需氧量减少,限制🚫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增加摔倒的风险和依赖他人;
🎈🎈脑卒中后训练处方指南的推荐剂量表表2.1
🎈有氧运动的本质区分出低中高强度,心率,大脑需氧量占总需氧量的20%
🎈早起训练结果:行走速度、活动性、平衡均有改善;
🎈体能训练方案包括:肌力、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和心肺功能,对老年人和脑卒中患者均有正性效应;
🎈训练后最早发现肌力和耐力增加,疲劳性下降;
🎈适当的训练,如功率自行车,渐增的活动平板行走和有氧运动结合肌力训练,均可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的需氧量,练习效果呈现特异性倾向;
🎈健康状况的改善通常对完成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有正性的影响;
🎈测试对象在肌力和有氧训练后,能完成更多的家务活动和娱乐活动,这些生活质量的获得对应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很重要;
🎈3~5天/每周;20~40分钟/每天;有氧运动,达到心率的50%~80%,应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成分;
🎈对医生和患者的挑战不仅仅是组织时间以提供足够的训练强度而起到训练的作用;
🎈训练强度评估:训练所花费的时间而不是训练时用力的程度;
🎈有神经方面残疾的人需要尽早的、特异性的设计训练的强度和有氧成分以改善训练能力并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后的失健状态;
今日份课程多了一些启发指导未来的工作。
1、三到五年的跟随学习
未来居家护理,帮助康复训练,未来市场没有天花板。居家护理市场需求很大,发挥空间非常乐观。
2、大脑需氧量
心肺功能训练没有或不足的,会影响恢复效果。大脑需氧量是身体需氧量的20%,需氧量上来了,功能就上来了。耐力、肌力、协调性训练都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需氧量。脑卒中后遗症最大的缺陷是缺乏独立行走的能力,特别是室外的行走的能力;脑卒中后一年的患者最大的困难是肌耐力;慢性脑卒中患者较低的有氧适应性会导致了骨骼问题(骨质疏松);制动可引起需氧量减少,限制日常活动的完成,增加摔倒风险。
3、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