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ocation to Patanjali】

Yogena cittasya padena vacam

Malam sarirasyaca vaidyakna

Yopakarottam pravaram muninam

Patanjalim pranjaliranatosmi

Abahu purusakaram

Sankha cakrasi dharinam

Sahasra sirasam svetam

Pranamami Patanjali

Hari om

唱诵词大意:

我双手合十向圣人帕坦伽利鞠躬致敬。

他创立瑜伽纯净我们的意识,

他规范梵语语法纯净我们的语言,

他创建阿育吠陀纯净我们的身体。

让我们虔诚地敬拜帕坦加利,

他是蛇神的化身,

他上身为人形,

手持海螺和能量盘,

头顶环绕着数千个眼镜蛇头。

我深深地向圣人帕坦伽利鞠躬致敬。

《瑜伽经》是瑜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瑜伽理论和修持之道的经典,也是瑜伽的根本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瑜伽经》超越了宗教、种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种文化形态的界限,成为历代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

《瑜伽经》成书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00年(2500年前),而瑜伽的历史,根据出土的文物推算,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从这个时期开始,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3000多年,是瑜伽的原始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缺少文字记载,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从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到《奥义书》明确记载的瑜伽及《薄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也就是说,在圣哲帕坦加利之前,瑜伽早已经有很长的实践期了,但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

直到帕坦加利创作出《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

圣哲帕坦加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地整理了同时代以及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的精华和习练成果,又结合了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被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从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更可贵的是,它没有任何宗教的倾向,不会把我们框在一个框架内,它是我们深入向内探索身心灵实相的实践科学,当能够真正参透《帕坦加利的瑜伽经》时,我们的视野将会被真正的打开,一股灵性的、鲜活的能量将会被激发!

可以说,由圣哲帕坦加利所整理的《瑜伽经》,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瑜伽体系,也因此,它被尊称为“瑜伽之父”。他的《瑜伽经》是所有不同瑜伽冥想派系的基础。

相传帕坦加利整合了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的精华。整部经书分为四篇,共计196节经文。数千文字,微言大义,含蕴深厚,几千年来从中衍生出和影响过众多的哲学和宗教流派。数千年来,它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瑜伽行者完成灵性的旅程和对身心世界的探索。

经文里的四个篇章分别为:

第一部分“三摩地篇”。主要是讲瑜伽的目标,即如何回归真实的自我,以达到梵我相联,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为“练习篇”。主要讲述的是瑜伽修炼的内涵和王瑜伽,即八支分法瑜伽的前五支。

第三部分为“成就篇”。主要是讲述八支分法瑜伽的后三支——专注、冥想、三摩地,以及由此所获得的超自然能力,即神通力。但圣哲帕坦加利告诫我们:神通是达到终极目标,即解脱的障碍。

第四部分为“解脱篇”,主要讲述心灵的目的是与真我合一,回归纯粹的意识状态,达到这个状态之后,便能够明察秋毫,不再受本性的影响,而获得生命最终的解脱与圆满。

对于《瑜伽经》,无论是瑜伽初学者,还是道行很深的修行者,无论是否有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学习,瑜伽的修持是没有前提条件的。只要愿意走进瑜伽的内在世界,瑜伽就有把握将个体的身心净化和提升,甚至可以脱胎换骨,并逐渐使个人体悟到自我最本真的存在与潜能,这也正是瑜伽的魅力所在。

第一篇 三摩地

1.现在,开始讲授瑜伽。

2.约束心念的变化就是瑜伽。

注:瑜伽就是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为什么要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呢?因为意识模式被打破或超越后,纯粹的意识自身就会在不被扭曲和污染的情况下,自发地呈现出来。瑜伽有能力超越所有的意识形态,超越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能量被抽走了,并非压制。

瑜伽是一种实践的科学,首先要求我们先有意识的去控制自己的心念,接着训练专注的能力,借由专注身心可以获得稳定的状态,经由稳定达致宁静,最后便回归向原本的真我。

3.于是,觉知者(真实的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

注:此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知觉者回归本来面目,回归意识的源头,那便是纯粹的意识。

你的整个旅程就是为了回到源头,其他的都是儿戏,你将回归到你最终的源头,无论你是活着或者还是死后,无论你是否进入瑜伽,或者拒绝进入,无论你是这一世选择瑜伽,还是下一世选择,你最终的命运就是回归源头,没有人可以避免,无法避免,因为这是你灵魂的实相,这是你最终的渴望,也是每一个单个灵魂的渴望。

你的身心最终都是为灵魂服务,一切都是为了灵性的成长,而非灵性的成长为了什么,灵性的成长就是目的。

4.否则,纯粹的意识就会坠落入各种意识模式(心绪倾向)之中。

注:也就是,会错认心绪倾向为真我,我们把它称为变形(或被扭曲)的心灵。纯粹的意识原本是光明纯净的,一旦从那个至高的光明中坠落,意识便会变得具有本能欲望,甚至懒惰迟钝。我们内在的真我原本纯洁圆满、一切具足,一旦坠落,就意味着能量的散失,你会认为自己是匮乏的、残缺的。

5.有五种意识模式,包括正向的,和负向的。

注:正向的意识倾向不会带来痛苦,而负向的则会带来痛苦。能量本身没有好坏,但能量有两种基本形态,就是一负一正。这就是宇宙的平衡法则,也是道的一体两面。

6.这五种是:正确的知识(正见),错误的认知(邪见),错觉想象,睡眠,和记忆。

注:记忆在印度传统哲学中称之为“业(Kama)”,业会在意识(生命)深入中自发储存,叫“业种”,由“业”生发出来的力量叫“业力”,由业力控制下的意识活动,叫“业识”,由“业识”产生的对觉醒的阻碍和干扰叫“业障”。如果你足够敏感,你能感觉到你的膝盖、肩膀和大的骨骼关节的骨质里其实潜藏着古老的记忆。

7.正确知识的来源,是对事物的直接知觉、推理和对真理(经典)的亲证。

8.错误的认知是不以实相为基础的幻觉。

9.仅仅听到言辞或看到现象而产生的错觉,并没有以事实为依据,称为错觉想象。

10.睡眠是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

注:睡眠即昏沉,无意识状态。

11.过去的经验及未被遗忘之事又回到意识里,这就是记忆,心念亦会受此而变化。

注:你所有的记忆都是能量达到了冰点,并以冰点的方式储存在你的潜意识里,储存在你的骨骼里或者是血液里。

12.要打破和破除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不执着这两者来达成。

注:何为执着?即是一种抓握和放不下,对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种执取,过于重视结果,计较得失。

不执着并非消极以对,当认准一个目标时,会随着这个缘而努力,随缘而不攀缘。即使没有执着,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样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过于执着,就会被事情的发展左右了我们的情绪伤害到自己的心灵。你可以以一种超越的方式,看着五种意识波动显现,不去抓握获取,不去谴责、不去认同,没有压制,你什么都没有做,你只是让它们存在、流过,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的发生、自然的熄灭,这也是能量固有的行动方式。

13.在不断的练习和不执著下,努力使心灵稳定、不变的过程,谓之瑜伽。

14.当你不间断的练习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练习将稳定不移。

15.能自我的掌控意识,对所看到的和听到之物不产生欲望,就是不执著。

注:就是通过高度的觉知,使心灵不陷落于任何事物之中(既不攀缘,也不纠缠于事物之中),但不执着并非厌弃和逃避现实,因为每一个表现背后都隐藏着永恒。不执着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尽心尽力的做每一件事,而不祈求事情的结果,不以拥有者自居。

16.一旦认识了真实的自我(阿特曼),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即远离了物质的三种属性(善良、激情和愚昧属性)的束缚,这就是不执著的最高境界。

注:在这个阶段,便照见了灵魂,和生命内在的神性光芒。

17.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8.在初步的禅定(有念三摩地即初禅)中,仍然存在想象、思索、欢喜和自我的意识。

19.当禅定了一定的深度时,就会达到一念不起,即无念三摩地,上述的四种现象将全部消失。因为这种四类现象无非是意识深处所储存记忆(业力)的泛起之境而已。

20.当身体死亡后,(如果生前没能有效的化除和超越这些储存的记忆),它们将会成为我们新的“本质”(即灵魂,也即业种),驱动着我们进入轮回之中。

21.(为了达到较高的境地),对于真正灵修者来说,须有坚定的信念(信)、不断精进的勇气(力)、正念(念)、专注(定)和智慧(慧),这些都是通向觉醒之路的重要途径。

22.那些怀着真诚心去探索解脱,(以获得生命内在彻底自由的人),将会很快达到三摩地。

注:对于意愿非常强烈的人,很容易进入三摩地境界。

23.温和的、中等的或强烈的修行,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24.或者,皆由祈祷、虔诚地奉献于神(奎师那、至上),以达到三摩地(彻底解脱和开悟)的境界。

注:这是一条通过爱的方式走向永恒的源头,即奉爱瑜伽。你可以去爱一个至上完美的神,他可以是你的父亲、母亲、亲密的爱人或朋友,在那个爱里,你融化了,通过爱,你融入了对方。当你彻底投入的时候,如果爱的足够深,合一是注定发生的。你与你的至爱在某一刻合一了。那种爱的力量使双方都奔向对方。爱是一种吸力,巨大的吸力,你可以透过爱的方式实现觉醒的思想。当你跟你的至爱合一时,也意味着他将全部、百分之百的融入你,在你融入他的那一刻,他也将融入你,在那一刻,觉醒就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奉爱瑜伽是最快的捷径。

25.神的灵,不受任何烦恼、物质属性和业报所影响。

26.他是所有知识的源头。

27.他是古人乃至今人的导师。

28.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OM”

29.通过不断的念诵“OM”,便可获得成功。

30.由它可以达至宇宙的意识,消除觉醒的障碍,并发掘自己内在的知识。

31.疾病,冷漠、怀疑、漫不经心、懒惰,感官享受、错误的知觉,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32.此外还有忧虑、紧张、抑郁、呼吸不匀,无精打采的负面状态。

33.修行下述任一教导,皆可很好的克服这些干扰,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34.始终培养自己对快乐之人友善,对痛苦之人同情、怜悯;祝福善良有道德的人,远离邪恶之人,从容而平静的对待万事万物,无论它们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注:对幸福的人的错误的态度:嫉妒和心理失衡;对不幸的人鄙视、指责;对有道德的人嘲讽,说那是虚伪,酸葡萄心理;对邪恶的人,以牙还牙,以恶治恶,用仇恨和伤害对他,失去理智。

35.也可以经由深长的呼气和呼气后的住气来达到身心的宁静和明净。

36.或者专注在感官觉知上,也能使心灵平静。

37.或者,专注在内心至高的喜悦和光芒上,也能够使内心平静。

38.或者,专注在伟大的心灵上,将能完全地从感官事物的执著中解脱出来。

39.通过对痛苦背后那个觉知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注:即有一个知觉者在看着我,正在经受种种的痛苦,而正在看着我在经受痛苦的那个觉知本身是超越的、自由的、光明的、非痛苦的。所有的痛苦,如果你没有发现它背后的祝福,你将再一次经历它,因为那个痛苦是整个生命对你的安排,是上帝希望你通过它获得一些什么。如果你没有获得,那么你必须再次经历,直到你能够发现那个背后的秘密。

40.或者,专注在梦境及深度睡眠的经验上。

41.或者,冥想对一切事物的不执着也可以达到心态的平和。

42.慢慢的,一个人对专注的掌控,能从最小的原子扩大到最大之无限。

注:因为很多人的烦恼和障碍都源自个人狭窄的定式思维,通过“化身为任何事物”的方式来拓展我们的境界和打破定式思维,即可达到化除人生和修行之路上的种种障碍。

43.当心念的多变减少,内心仿佛纯净的水晶。在感知者的内心,感知和被感知的对象贴近,直至内心清晰的反射被感知的对向。这便是三摩地的境界。

44.走向最高的三摩地之路上又分为四个修行阶段:

45.第一个阶段是:将概念上、或语言上的知识(主要是指圣贤的教导)收纳于禅定中,并于禅定中努力地探索这些知识的内涵,此为有推理三摩地。

注:此时瑜伽士的思维意识处于粗重的状态,在修习禅定中思择推究圣贤的教导时,伴随着粗重习气、顽固欲望和个人成见。

46.超越有推理三摩地,就进入无推理三摩地。此时瑜伽士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圣贤教导的知识所透显出来的境界之中。

注:此时的粗重习气、顽固欲望和个人成见等已调柔和顺,但思想念头等并非彻底消失。

47.当超越无推理三摩地时,此时瑜伽师就进入了有思三摩地。

注:此时瑜伽师处于一种深度的、轻松宽坦的境界之中(即空灵的状态)。此时粗重习气、顽固欲望和个人成见等将进一步地被调柔和顺到几乎不易觉察的地步,但并非彻底消失。在此阶段,瑜伽修行者已不再安处于无欲无念的冷静寂静的空灵中,而是真实且生动地照见出“我(即全部生理和心理)”与“我属(即归我名下的外在所有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空幻不实。此时瑜伽师自发的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与解脱感。瑜伽士到此已入圣贤之列,但仅为圣贤之初位,仍有诸多深细迷执的存在,并非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48.在三摩地的最高境界是无思三摩地,心变得更纯粹,真我显现、发光了。

注:在此境地,不存在精细思维,也不需返照,内在自我是明澈光亮的。

49.以上的有推理、无推理、有思、无思三摩地都还属于有种子三摩地,当无思三摩地的修行继续加深时(即不仅如实照见到“我”和“我属”皆空,他人及宇宙万物同样皆空),真我将会越来越清澈显现。

50.这个特殊的真理,是从本性中呈现出来的。

51.它超越了聆听,研读经文或推论认知所获得的一切知识。

52.这样的真知可以化除(思想和行为中)层层习气。(即种种惯性思维和惰性行为方式)。

53.这个三摩地所产生的印象,将其它所有印象全部抹掉。

54.当层层的习气和意识模式被智慧彻底化除时,称为无种子三摩地。

注:业力的种子被彻底的燃烧掉,无种子三摩地是本性彻底觉悟解脱的境界。

第二篇 练习

1.对身体的高度自律(苦行),研读经书、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活动中的瑜伽。

2.瑜伽目的是为了消除各种痛苦的根源,破除阻碍觉醒的障碍,实现终极的三摩地。

3.痛苦的根源来自不能如其所是地了解事物的真相。无知(无明),我执,自,嗔恨,贪生,是练习瑜伽的五大障碍,也是人生各种痛苦的五大根源。

4.无知是其余几项障碍的温床,不论它是潜伏的,轻微的,中断的还是持续的。

5.无知就是将无常视为永恒,污染当成纯净,痛苦当做快乐,而将假我当成真我。

6.我执就是把觉知的自我当成了真实的自我。

7.自恋是对欲望的追逐,是对(曾经或当下)美好之拥有的沉迷。

注:有了快乐之后,执着就来了。

8.有了痛苦的经验之后,嗔恨随之而来。

9.对生命的贪婪无论愚人或者是智者皆与生俱来,这是因为在每一个人心中仍然有许多前世生命死亡体验的印迹。

注:“万般留不住,唯有业相随”,在我们深层的潜意识中,仍旧有着累世的记忆和业力潜存,这也是我们渴望继续再生的根源。

10.(在很多时候),这些痛苦的根源会以一种难以察觉的隐密方式活动着。

11.如果它们处于明显的状态,就会形成固有的“意识模式”,但借深入禅定的修习可逐渐消除。

12.(无知、我执、自恋、嗔恨、贪婪)是业的根源,它们任何作为驱动力所产生的行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都会成为业力(业障)潜伏在我们意识深处,并进一步转化为“意识模式”。这些业障将推动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来世(即业障是我们不断轮回的推动力),或潜伏起来待到机缘合适的时候显露出来,而成为我们新的痛苦(业报)。

13.只要这些业力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深处,它的果报便会影响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长短和生命的经验。

14.业报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是过去行为的善与恶造成的。

15.对于一个智者而言,他能很好地了解人生经历中所有的痛苦:无常之苦、业障之苦以及作为生物各种本能所带来的痛苦。

16.尚未降临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17.痛苦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勇敢地化除业障而向着开悟与解脱努力成长,还是放任我们陷溺于业力之中而流浪于生死的苦海。

18.推动这个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能量有三种特性:悦性、变性、惰性。它们组成元素和感官,为心灵提供经验,帮助解脱。

注: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以不同的比例构成了我五种知觉感官和五种运动感官,为真实的自我提供经验。

19.物质的三大属性要经历从粗糙的、细微的、有分别的和无分别的四种状态。

20.真我是纯净无染的,它的“观”是纯然超脱的,但自我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并认同这个思维。

21.物质世界中所有可以观察到的对象所存在的终极意义,只是为了真实自我。

注:你我所有的遇见,最终都是为了自我的觉悟。

22.虽然对于一个解脱的人来说,物质展示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样的意义仍然存在。

23.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了这个世界。

24.这个结合却源自无知(无明)。

25.如果没有无知就没有结合,这是真实自我可以自主的。

26.不断地唤醒真实自我的认知,就是去除无知的方法。

注: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觉知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可逐渐破除无明。

27.经验者要获得这样的认知要经历由低到高七个层次。

28.通过瑜伽八阶的练习,那些不纯洁便会被智慧之光去除,引向明辨之境。

29.瑜伽的八阶如下:

1、持戒;2、遵行;3、体位法;4、呼吸控制法;5、感官收撤; 6、专注;7、冥想;8、三摩地。

30.持戒包括: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淫乱、不贪婪。

注:任何方面的暴力,都意味着那个平衡的作用将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身上。

31.这五种戒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年龄或任何阶段,对于一个瑜伽修行者而言,它们将是最伟大的誓言。

注:这也是对生命想要达到终极解脱的邀请和保护。

32.遵行包含了身体的净化、知足、精进苦行、研读经典及敬神(安住于至上)。

33.当被负面的想法扰乱时,应该以正面来导正。

34.当暴力等等的负面想法或行为,想去做或已经做了,无论是由贪婪、愤怒或迷惑所引起,不论是轻微的、中等的或极端的放纵自己,都是基于无知,并且会带来一些痛苦,我们也应正面思考。

注:你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欲望、你想要什么,恰恰相反,你的成功取决于你能否超越你的欲望。你的欲望实际上遮挡了你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

35.坚定无暴力会形成一个友善的气场,此时所有的敌意都会停止。

36.真实、不说谎的人,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

注: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对行动已及结果都会有所帮助。

37.不偷窃的人,所有的财富都会跟着来。

38.不再纵欲的人,便能获得光明圣洁的灵性能量,拥有精力和元气。

39.当真正的不贪婪之后,就认识了生命是如何来,将要到哪里去。

40.借由净化,一个人开始不执着于自己的身体,也会停止接触其他身体。

41.此外,生理上的净化同样能带来精神上的明澈,可以获得纯净、喜悦、专注、感官控制及自我的认识。

42.知足,即可获得最高的快乐。

43.借由精进苦行的修炼,身体和感官意识的不洁净被清除了,我们的形体和感官会变得高度完美和神圣。

44.借由研读经典,可以与所渴望的神沟通。

45.完全向神顺服,安住于至上者,将可到达三摩地的境界。

46.体位法是一种安全、稳定、舒适的姿势,它是进入禅定的前提。

47.练习体位法时,要以安稳、放松的方式来锻炼,并安住在永恒无限之上。

注:因为所有瑜伽修行者的成就和真如本性显现之时,都是来自深度的放松和静心凝神。我们的身体和无限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原本是一体的。

48.当我们实证此境界时,将再不受感官经验的各种二元性扰乱了。

49.体位法稳定(身体安舒放松)后,呼吸会变得很深细,就要通过吸气和呼气的停顿进行呼吸控制法的练习。

注:龟息即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呼吸一次;胎息是如胎儿于母腹之中的呼吸,即不吸不呼,又名内呼吸。

50.呼吸的控制有吸气、呼气和住气,并以集中点、时间和呼吸的回数来调整。

注:调息就是始终留意呼吸,逐渐将呼吸的频率降低,将原有粗重的呼吸逐步调节成腹式呼吸。也就是将其引至下腹部,或进一步引至双腿和双脚,如此全身上下经络气血可达顺畅。庄子也有“真人呼吸以踵”。

51.控制呼吸还有第四种方法,是专注于内在或外在事物时产生的呼吸停顿。

注:呼吸毕竟是一种生理活动,它不可能使我们直接获得开悟,所以要想获得生命的终极觉醒开悟,必须在将呼吸调至到深长顺畅的理想状态之后,再果断的超越它,而觉醒的曙光就发生在此超越之际。

52.于是,我们揭开了遮住内在亮光的面纱。

53.同时,心灵潜在的能力(即禅定力、悟性和觉察力)便会显现。

54.当感官从外在的干扰和纠缠中撤回往内心去感受时,叫做感官收撤。55.我们即进入到意识生命的深处而具备了了知本性存在的真相。

56.从此,就可以完全的控制感官了。

注:此状态接近佛家所讲的“转识成智”,在儒家则名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第三篇 成就

1.专注,是把心集中在一处、一个事物或一个念头上。

2.冥想就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

3.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心的扭曲,这就是冥想的最高境界——三摩地。

4.练习专注、冥想和三摩地在一个事物上,成为三雅马(深度宁静中觉察)。

5.掌握了三雅马,将启发知识智慧之光。

6.三雅马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完成。

7.三雅马和前面所说的瑜伽八阶里的前五阶相比,是属于内在的修炼。

8.相对于没有欲望种子的三摩地来说,三雅马的三个境界,又属于外在的了,并没有超脱善恶和定业的种子,并不是一个彻底无染无执的境界。

9.如果瑜伽修行者不能很好的从有修有证的有为法中超脱出来,进入到无修无证的无为法中,则意识深处的各种业种将永难彻底净化,使我们永远被封限于业障之中而不得解脱。

10.永不止息的意识之流即源自这些业种(潜印象)。

11.对每一个起心动念皆保持高度的觉知,如此意识之流(妄念之流)就会慢慢止息,并逐渐趋向于三摩地的境界。

12.换句话说,任由心念的起伏生灭,任由妄念来来去去,我们只需对它们保持着一个超越的观照即可。

13.在这种状态中,心将超越形式、时间和状态的变化。

14.贯穿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背后存在着不变的法则。

15.这个不变的法则,正是我们内在的固有意识模式(即习性反应或业种)。

16.对现象世界万事万物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法则、过程、条件)的变化规律进行三雅马专注练习,可获得对过去与未来的洞见。

17.词汇和它的意义、内容,通常会因为附加的解释而产生混淆。借着三雅马的专注练习,对任何生命所说出的字或发音,都能够听懂它的意义。

18.专念于以前的意识波动,可以获得过去累世的知识。

19.对他人身体的动作等特殊的迹象做三雅马的专注练习,就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注:此节经文是教授“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心传方法。

20.知道他人所想的事物,并不包括其心灵的内涵,如思想背后的动机,因为这并非三雅马专注的目标。

21.对身体的形状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可获得隐身。

22.同样,当我们不再固执地认同五官(是唯一了解事物的工具)时,便可以解脱对五官的束缚而用心灵直接去听,用心灵直接去嗅,用心灵直接去尝,用心灵直接去感知一切事物。

23.业有两种:近报和远报。对一个人的行为或相关的征兆做三雅玛的深入觉察,便可知晓即将到来的结果,并可将获得死亡的具体时间。

24.若我们始终充满着慈、悲、喜,舍,它们将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力量(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充实和有创造力)。

25.借由三雅玛对大象以及其他动物力量的专注练习,你将获得这种力量。同理,通过观想将自己化身于某个事物,久之我们即会拥有此事物的品质和特征。

26.对自己内心的亮光(我们的身心存在化为光明)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我们就越来越能洞悉(一切事物深处的)精妙、隐蔽和深远。

27.对太阳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你将洞悉宇宙万物。

28.对月亮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29.对星空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得到星系运动的知识。

30.对脐轮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得到身体结构运作的知识。

31.对喉咙作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能中止饥渴。

32.对中脉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能使我们安住于宁静和祥和。

33.对顶轮上的光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将能洞察精通一切。

34.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的知识。

35.对心灵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便能达到对意识真相的了解。

36.喜乐是从灵魂与智能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对真我的知识。

注:真正的喜乐只有在你的爱和智慧合一的时候才会有。

37.经过对对错(美丑和善恶)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就产生了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的超能力。

38.这些神通力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注:获得这些超长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瑜伽修行的大成就。其实这些神通是很低的成就,如果认识不清这一点,很可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而影响到我们对修行的最终目的真我的追求。不过如果有这种超能力,至少可以验证自己的修炼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39.这些超自然能力的感官反应,是练习三摩地的障碍,却常为世俗所追求。

一旦松开了业对心的的束缚,通晓神经流的大师便能进入别人身体。

40.控制上升之气,一个人可以漂浮在空中,越过流水、沼泽、荆棘等,也可以随心所欲的离开身体。

41.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四周将散发出光芒。

42.通过在深度宁静中觉察幽远的声音,可以让我们获得“神圣听觉”的神通。

注:对耳朵与宇宙苍穹的关系做三雅马的专注练习,你将获得超自然的能力。

44.不断深入地冥想身体融化入纯净的光明之中,将能使自身轻如棉絮,如此就可以漂浮漫游于宇宙苍穹中。

45.当瑜伽士彻底地消除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分离,遮住自我光芒的面纱将被去除。

46.通过对事物各方面(显表的、微妙的、内在性的,外延性的和目的指向等)的深度觉察,瑜伽士可精通各事物的原理。

47.由此可以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48.瑜伽士身体将变得美丽、优雅、力量、金刚石般的坚实。

49.对认知能力、本性要素、自我中心及感官目的的相互关系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瑜伽修行人将可控制住他们。

50.从此,身体拥有和心一样快速移动的能力,不需要感官的帮助,也能够运作自如,并能完全控制本性。

51.当瑜伽士能精确地辨别纯粹意识与物质现象的认知时,就犹如全知的神一般,便可以在任何时候避免出现迷失和错乱。

52.对所有的超自然能力不执著,束缚的根源就消失了,即能得到解脱。

53.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54.对不停的瞬间(当下)做三雅玛的专注练习,将获得明辨的知识。

55.如此,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种类、特性、立场和地位都一样。

56.能明辨的知识,可以了解所有情况下的所有事物,是一种直觉的知识,可以带来解脱。

57.当宁静的心到达真实自我般的净化境界时,就解脱了。

第四篇 解脱

1.超自然能力可能是天生的,由前世练习而来,或借由草药、重复颂念Mantra、苦行、练习三摩地而得。

2.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和本性的流入。

注:整个生命都在向前运动,甚至整个宇宙都在向前运动,从石头到植物,到海洋的鱼类,到动物,一直到人类,整个自然界都在推动那个进化的发展。如果透过主动的选择,也许本来要经过几百世的进化,会被大大的浓缩到六到七世,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选择。

3.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那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象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引水灌溉一样。

注:无论你做了什么,它都引发你进一步的体验和亲政,你都将使你的灵魂觉醒,都将产生一个激励的作用,即使是痛苦的体验。

4.不断私有化的情绪是我们个性的来源。

5.一个接一个(生理)的感受,持续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个性。

6.只有经过三摩地净化的心灵,可以脱离宿命的印痕。

7.瑜伽修行人的行为,既非白的(好的),也非黑(坏的),但是其它的人则会有三种:好的、坏的、好坏都有的(即无记业种子,它也会潜伏在意识深处)。

8.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

9.因为业力的种子与意识模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将持续。

10.因果定律是始终存在的,(在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化除之前)我们的习性是永不消失的。

11.潜意识的习性依赖于因果,它们的根基在心中,并受到感官对象的刺激,如果全部消除,习性便被摧毁。

12.过去和未来,存在于事物的真实形象中,因其特质的差异而显现出来。

13.不论可显现出来或是精微看不见的,都属于本性的特质。

14.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

15.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感受和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16.一个事物的存在,并非依据单一的心灵,若然,当心灵没有理解它时,事物会变成什么呢?

17.一个事物是否被认知,取决于我们的眼光。

注:即世界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或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自己心灵的折射。

18.真实自我是永恒不变的,它永远知道心灵是否改变,因此,它是心灵的主宰。

19.心灵是不会自我发光的,因为它是被真实自我所认知的事物。

注:意识就像月亮,真实自我像太阳,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所以我们看到的意识波动来自于那不变的心灵。

20.心灵不能同时觉察主体(看者)与客体(被看见的事物) 。

21.如果一个心灵被另一个心灵所认知,并视为当然时,我们就得对它们假定一个无穷的数字(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结果将造成思想的混淆。

22.真实自我的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当心灵从对外的经验转向对内在真我的感知时,便能知觉到更高的意识。

23.心灵充分觉知到真实自我时,就能够了解生命与宇宙的奥妙了。

24.心灵受欲望的影响,但也是为了真实自我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

25.能够看出来心灵与真实自我的区别时,其念头就如真实自我般,它彻底地与思维感觉分开了。

26.于是,心灵朝向能够分辨的境界,而引向解脱之道。

27.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印象和习性中来。

28.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可以去除障碍。

注:是否每个人都终将获得觉醒和解脱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觉性,实现生命觉醒和终极解脱的内在条件和先天根据,不管是瑜伽还是大乘佛教,都一致的认为:无论这个人的意识被污染到何种程度,即使此人的业障无论如何深重,经过一番努力修行而清净身心、化除业障后,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终极的觉醒和解脱。

29.那些拥有完美的分辨力,即使拥有超能力的力量,也完全没有兴致,完全弃绝了所有的物质欲望,这个状态就叫做最终三摩地(涅槃)。

30.从此,一切苦恼痛苦与因缘果报都止息了,获得了大自在。

注:痛苦和烦恼都来自自己的欲望,无论是得到还是没有得到,你都会痛苦。没有获得你一定痛苦,你会感觉某种渴望;而你获得了,一样会痛苦——你会发现它无非如此,你开始产生新的渴望,而你一旦超越了所有的欲望,你就能真正获得自在。

31.当所有遮蔽真理的不纯净之物(各种习性、欲望)被净化和超越之后,我们将了悟到无限绝对的知识。

32.当最后一点人为的努力也被放弃之后,便实现了它的最终使命,即成为真理的化身,完全与道合一。

注:此时最大的努力就是不做任何努力,最大的修行就是不再有任何修行。“努力修行”在初级阶段是必需的,但它将成为修行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修境界,不是修法门。就好象我们要去树上摘果子,我们需要一个梯子,但梯子不是果实,当修行到某个阶段时,我们就不需要梯子了,因为在那个阶段,你就是果子,若还执着于梯子,就无法和果子融为一体。所以修行分为三步:

第一步:找到梯子(方法);

第二部:学会使用梯子;

第三步:放下梯子,与境界合一。

33.于是,物质三种属性的连续变化由此中止,因为它们已达成了最终的目标。

34.不断的进化到最后,便回归到了永恒的源头。

35.当物质的三种属性完成了他们的目标,不再需要来服务于真实的自我,真我已安住在与道合一的纯爱的状态中,于是,真实的自我作为纯粹的意识,达到了解脱的最高境界,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经文作者:帕坦伽利 patanjali(印)

文字整理:荷心老师

参照译本:

《帕坦加利瑜伽经》•沙吉难陀(印)

《新译瑜伽经》•潘麟

《瑜伽经禅修要决》•夕阳

《胜王瑜伽经》•邱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