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给家长们讲课,提问环节,我说:“有些问题,现场回答太仓促,不很全面,网上交流其实更好。”

为什么呢?因为网上回复,有思考的时间。

说这种话,不太像“砖家”啊,砖家不都是张口就来吗?

那可有点不负责任。家长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因为孩子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

张口就来的标准答案,未必切合实际。

01一个怪怪的问题:孩子不爱穿鞋!

有家长在留言区问:

小女孩三岁半,不管天气冷暖在家都不穿鞋,天气冷得流鼻涕也不穿,好说歹说穿拖鞋都没用,这题怎么解?

一开始我也挺困惑,后来想通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做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一方面是试探你的底线,一方面也是争取你的注意力、企图独占你的注意力——即所谓争宠。

(注意,即便只有一个孩子,争宠行为也会出现,只不过方式不同)

“可怕的两岁”,说的就是这个年龄段(两岁到三岁多)。

02争宠,方式不同

我一位同学的经历,和这个非常相似。

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学会了自己穿鞋子,但每次都反着穿鞋。

她不是分不清左右,也不是仓促之间穿错了,是故意的。

为什么?很简单。只要她穿错了,妈妈就会着急上火地帮她换,她可以趁妈妈蹲下的时候,傲娇地倚靠在妈妈肩上,独享宠爱,弄不好还给姐姐丢一个眼神。

这种“争宠”现象,在宠物界都常见,何况是人呢?

当然,争宠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年龄越大,就越隐蔽,而且方式会发生变化,由比较单纯的“争抢妈妈的怀抱”,转为破坏、捣乱、故意犯错,等等。

每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犯错,家长对自己就格外重视。

他需要这种重视感。所以,一些小小的错误,家长越是关注,他就越起劲,越会重复这样的错误。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孩子更加逆反,母子(父子)关系僵化。

相反,如果家长选择无视,他感到这些方式无效,自然就放弃了。

无论不穿鞋还是故意穿错鞋,动机都是如此。

当然,这种动机是无意识的,孩子只是出于本能,并非故意。

03那么,为什么?

讲讲原理。

婴儿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分不清哪一部分是自己、哪一部分是世界;自己和外部世界不同,是他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的。

第一步,婴儿发现了“自己和世界不同”。

随后,慢慢走到了第二步:他发现,自己不仅和世界不同,而且不是世界的中心。

有一段时间,他满以为,自己至少可以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中心。

渐渐的,这个梦也破碎了。他发现,自己可能连父母的中心都不是,父母还要照顾老人,还要工作,还要照顾宠物……自己只是父母若干责任中的一类——虽然是很重要的一类。

这时候,他的思维正在成熟,对世界的探索也越来越感兴趣。

探索世界,其实就是摸索周围世界的“底线”。比如:

哪些东西我不能碰,碰了会疼?

哪种东西不可以吃?(干脆挨个尝尝吧,比如所有的玩具)

我的小手可以打哪些东西,可以拿哪些东西?

我可以哭到什么程度?等等。

很多家长都挨过这个年龄孩子的“打”,但他真的是无意识的,是在探索世界。忍着吧。

他对自己“去中心化”感到不满,于是千方百计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哭闹,打人,甚至尿床,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故意不穿鞋,故意做错事,也是如此。

04于是,怎么办?

讲原理,主要是让你放松心态,别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家长不焦虑了,孩子潜意识中知道这种行为无效,就好了。

问题是,如果孩子养成了“不穿鞋”的习惯,该怎么办?

这需要一些具体技巧。

第一,态度很重要。

家长不要一惊一乍,孩子不穿鞋就大喊大叫,追着给孩子穿。选择无视。

第二,不要讲道理,讲了他也听不懂。

第三,用他喜欢的方式,引导他穿鞋。方法有很多,父母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比如,自己编一个故事:小女孩在家不穿拖鞋,结果遇到了一个怪物……

家长开头,剩下的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由他来讲;最后家长再引导一下,在故事中加入“没穿鞋结果受伤了”之类情节。

讲完后,不要操之过急,不要马上让孩子穿鞋。

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或者举办一次穿鞋比赛等等,方式要有创意。

越新鲜,孩子就越喜欢,效果就越好。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