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总是不愿放手

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道理大家都懂,可真到了实践中,还是有无尽的“舍不得”、“不放心”。

上周去给女儿开家长会,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张纸,然后让家长写下,现阶段最希望孩子改变的一点。

家长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希望孩子能不再挑食,希望孩子能自己定闹钟起床,希望孩子能自己写作业,希望孩子能学会尊敬长辈……

教室里的家长,一边写,一边摇着头,叹着气,仿佛这些是孩子的“疑难杂症”。

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其实你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项能力,只是还做不好,请举手。”

有一半的家长,犹豫着举起了右手。

“如果你觉得,三年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请举手。”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举起了手。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不行”。

孩子在成长,即使生活技能不能那么娴熟;

孩子会变好,即使成长的速度没有我们期待的快。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敢放手。

事实上,很多事情,孩子已经有能力做,只不过做得没有那么好。

允许孩子从笨拙开始成长。

不相信孩子,他们会怎么想?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提出,人的一生,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

我是谁?

世界是怎样的?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要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看起来是高深莫测的哲学问题。可实际上,这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回答的问题。

即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替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

一个孩子,自我成长能力越好,越能独立地步入社会。

一个在父母的庇佑下,永远是由父母给他回答“我是谁”、“世界怎么样”的孩子,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王霄老师在《遇见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中,用一个熟悉的场景,向我们描述了,妈妈替孩子成长时,孩子的心理。

有一个孩子,他每天都是在睡梦中,任由妈妈帮他把衣服穿好,可是他每天还是会迟到。

这个场景在我们的家里每天都发生,可我们却没考虑过孩子的想法。

那么,这个孩子,在被睡梦中被穿衣服,每天上学迟到的时候,他的心理是什么,他是怎么回答那三个问题的?

“我每天都起不来,我不能自己穿衣服,我是不行的;”

“世界太不友好了,每天迟到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都很尴尬;”

“我只能靠妈妈来帮我,我才能勉强在社会生存。”

为人父母,我们总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被世界所伤害。

可我们却忘记了,有些路孩子必须要自己走,有些伤害经历过才能成长。

当孩子已经具备自理能力,妈妈还是选择包办的时候,对孩子深深的不信任,会让孩子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没有你,我做不好”的依赖感和自我否定感。

就像王霄老师说的,只有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并且世界是安全的,他才会充满信心的面对世界。

永远比孩子强,是糟糕的教育

《金牌调解》中,有过一对因为儿子养狗来调解的母子。

儿子在自己住的地方,养了一条狗,跟狗同吃同住,感觉很开心。可是,妈妈却觉得看不过去了。

因为她比儿子经验丰富,她比儿子懂职场,懂人情世故。

她认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出门带着一身狗毛,一身狗臭味,怎么找工作,怎么找对象?

儿子把狗送到朋友家寄养,她说:“不可以,狗乱叫会让你朋友的邻居报警。”

后来,妈妈借机说服儿子,把狗送到她那里寄养。过了没几天,她跟儿子轻描淡写地说狗狗走丢了。

从头到尾,妈妈表面上,在跟儿子就养狗这件事上作斗争。可实际上,她是在争夺一个决策权,她在告诉儿子:我就是比你说得对,你就是要听我的。

调解的最后,儿子同意不再养狗。说完那句“同意”,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在镜头面前痛哭流涕。

他对妈妈说:“我们可能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走一些弯路。但如果在你的庇护下,我们一直走正确的路,那我们怎么知道,这条路是哪里错了呢?”

孩子是需要在磕磕碰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的。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家长没有给孩子这个机会

也许我们嘴上在说,希望孩子比我们优秀。

可实际上,我们却不断地用行动证明:没有我,你什么都不行。

我们总是忘了,他们也许已经长大。不把他们当孩子,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终有一天,我们要懂得并学会接受,孩子会变得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更有决策的能力。

教育最高境界,是培养一个独立的人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80后、90后长大的孩子,好像没有人管,就长得挺好。

而现在的孩子,万千宠爱与一身,反而问题频出。

除了不同年代的孩子,有不同特征以外,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也许孩子没那么需要父母去“管”他们。

孩子自己跌跌撞撞选择的路,可能比我们给他们铺平的要好。

教育的终极目的,未必是培养一个出色成功的人,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用的人。

怎样才是一个独立有用的人呢?

相信自己有能力,承认世界的美好与残酷,并且愿意去面对一切的成功与失败。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终究会有些方面不如孩子。

没必要一直比孩子强,孩子需要的是可以依靠的大山,而不是压在他们头顶上的大山。

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的或者错的,在那些我们承担得起的“小错误”中,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