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个茶这么淡,为什么值这个钱?”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
01
先提一个概念,叫做茶汤的“饱满度”。所谓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以西湖龙井茶为例,一般越高端的茶,饱满度越高。这跟它的生长环境向阳、海拔高、气候适中、昼夜温差大、树龄老、制作工艺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含物质丰富但相对于中低端茶叶的浸出速度缓慢,且香味较为清香。
相反,低山茶前几泡内含物质快速释放,大量的茶碱、多酚物质浸出,导致苦涩味明显,而茶碱、多酚类物质遇热易挥发(关于茶碱热稳定性结论引用自《Low Temperature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Analysis of Caffeine, Theophylline and Aminophylline》,出版源 《物理化学学报》, 2010, 26(8):2096-2102。)
理解了饱满度,再来说浓跟淡。浓跟淡一般跟冲泡时间,投茶量多少等有关系,跟饱满度却无绝对关联。经常也会喝到比较淡但是却很饱满的茶。
关于饱满度今天跟一个姐姐讨论时她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而街边的涮锅水汤就算味精鸡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浓而已。
我认为:相同投茶量相同的冲泡方法,为什么感觉便宜的茶浓一点,贵的茶反而淡一点?上面讲到的是茶叶本身的原因,这是其一。
02
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便宜的茶浓,所有的制作工艺都是一个目的:为了使茶叶更好喝。
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便宜的茶一般意味着海拔较低、树龄较新、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其品种香气不明显,纯度不够,苦涩感较为明显,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茶师傅要把火烤得熟一点,让它的苦涩味降低(茶碱类物质的遇热挥发性)、让它的杂味少一点,所以你喝起来浓一点。
高端的茶,要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最吸引人的饱满度、鲜爽度、品种香气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重火,会把它本身的引以为傲的优点都掩盖过去,因此火稍微轻一点,你喝起来也感觉淡一点。
就好比吃海鲜,靠海近的,食材新鲜都喜欢清蒸,吃一个鲜爽滑嫩;离海远一些的,吃河鲜,河鲜往往有一股土腥味,爆炒比较多,调味重辣,多蒜之类的辅料。所以常说好的师傅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是这个道理。
从绿茶而言,即使是同一片茶树,清明跟谷雨前后相差20天左右的茶叶也是不同滋味的。清明采摘的最是鲜嫩;因时间紧迫、一年仅此一批所以价格昂贵;而到谷雨时节的茶叶,已然发育完全,数量多,内含物质多,口感自然要更浓郁。
说到西湖龙井茶的明前茶,我就想到了家里种的荷兰豆,也是一样的,头一茬嫩得连壳子也能吃,但就是赶着时候,要是下一场雨过一夜,可能第二天去摘就没前一天那么嫩,需要修剪一下两个角才能吃了。再晚几天,就是吃豆子的鲜嫩,而不是豆壳子了;再到最后一批,别说豆壳子,连豆子都老得不行,得拿去剥了壳炒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