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同孩子的不当行为针锋相对是无法避免的事。

如果孩子做出了轻率的行为,我们必须当场指出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类似呵斥的策略,

有时候则可以采用嬉笑、轻松或表扬等正面强化的方式。另一些时候,我们需要冷眼旁观,让他们自己去觉醒。

惩罚也许可以制止一种行为,也许不能,

但肯定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行为去替代不恰当的行为。

与其用惩罚的方式,还不如用问题本身去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通过积极的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

 

当孩子表现得过分粘人或叛逆,

开始偷窃,割伤自己,不肯洗澡,逃学等,

就预示着他们在情感上有所缺失。

当我们明白孩子的正面与负面行为都来自于内在的情感状态时,

就可以引导他们直接坦率地表达情感。

这意味着,当他们生气时就径直表现出来,而不是用破坏性的行为来宣泄气愤。

 

同理,由于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生气,所以不会再做出转移发泄的行为。

由于我们教导他们要不断叩问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不会再通过鲁莽的行为来赢得注意。

由于他们感到自己被聆听,所以无需再博取关注。

他们一旦感到自己获得了接纳与认同,

就不会再将情感上的痛楚转化为负面行为了。

 

当孩子听到我们坦率直接、实事求是地表达感情,他们就会模仿。

我们无需大喊大叫也能表达感情。

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出现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对他们说:

“关于这件事,请把你的想法告诉我,我也会同你分享我的观点。”

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情与我们的感情同样重要,这一点很关键。

无论何时当我们请孩子谈论他们所受的困扰,假如涉及到我们所做的事情,那就不妨对他们说:

“请告诉我,你认为我做错了什么、该怎么改正。我想仔细听听到底是什么事情害你受伤。尽管说出来吧,没人会批评你。”

在这样的场合之中,我们要作好准备坦承自己的错误。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我知道别人不尊重我是什么滋味。很抱歉我也让你感到不受尊重。咱们好好想想,让彼此都感到对方的尊重吧。”

 

如果孩子偷了东西,我们最好能问问自己:

“我的哪些表现令我的孩子觉得非偷东西不可?孩子内心缺少什么东西才会用偷窃作为补偿?”

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让我们找到孩子行为的根源。

孩子的行为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

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

 

想象自己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一个纪律实施者,用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进现实。

保持连贯性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能塑造一种行为而不管下一个,或今天开展行为塑造,第二天就放弃了。

如果我们今天冲着孩子的一个行为尖叫制止,

第二天就忽略它,那么孩子会反过来驾驭我们。

(注:本文摘自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插画:Marc Majewski)

微信公众号:ZJ_zhenj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