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宝两岁7个月时,给她报了线上英语课,并介绍给了朋友小A,试听的第一个月,小A每次打电话,都跟我说:我儿可喜欢了,每天都要看。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上个月我俩聊天,无意中又说起孩子学英语这件事,她有点沮丧的跟我说:现在我儿对这个英语可排斥了,每次让他开口说,都跑一边。
我安慰她说:没关系的,你不用太注重孩子的输出,现在是以培养兴趣为主,等输入量大了,孩子又一直喜欢,早晚会说的。
今天我俩又打电话,问起这事时,她说:我没时间陪他读,不像你你一样整天在家,我已经把这个线上英语课给退掉了。
为她的退课迅速而吃惊,心中也略感惋惜。
其实也并不是像她说的那样我每天花时间陪宸宝读英语,只不过宸宝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去学。
跟着手机里面的发音自己大声读,吐字不清,音调也马马虎虎,多数情况下,我也不知道她学了什么。偶尔告诉她老师表扬她了,她学的更带劲,每天早早学完期待老师的点评。
这里无意说明宸宝有多优秀,只是想通过一件小事来思考我们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些现状。
1、低龄儿童,以保护学习兴趣为主
皮亚杰认为,在没有家长和其他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孩子主要靠内在驱动力来学习。 他还发现,儿童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不需要通过成人的提示或奖励来提高学习劲头。
由此看来,每一个孩子对于学习都有天然的兴趣,如果对学习慢慢变的排斥,厌烦,是因为我们成人做了破坏孩子兴趣的事情而已。
“学了英语必须要开口说”
“每天必须进行睡前阅读”
“睡前一定要看完200张闪卡”
“今天一定要做100道数学练习题”
孩子的学习兴趣,都在父母的要求下毁掉了。每个孩子都喜欢掌控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掌控,学了英语可以不用开口说,今天累了闪卡也可以不看,睡前阅读在心情好的情况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就拿读书这件事,我们成年人有时候都做不到天天读,又何必要求孩子能做到呢?
只要家长不做破坏孩子学习兴趣的事情,让启蒙在快乐中进行,孩子的学习效果肯定差不了。
2、父母越在意,孩子越逃避。父母越着急看到效果,越妨碍孩子进步
很多父母,有时候真的太急功近利了。每次孩子学到了什么,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展示一下,孩子学的好还行,如果学的不够好,就显得很着急,说一些“现在课程这么贵,你学不好,钱都白花了”这一类的话,来打击孩子自信心。
父母越在意,孩子越想讨好父母,如果没做好,孩子会本能的选择逃避。正如文章一开始我写的例子,我这位朋友把“开口说有英语”看的太重要了,亦或者本能的纠正了孩子的发音,孩子接连不断的被否定,就越来越排斥了。
父母的强制性要求,不仅不会提高孩子学习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将父母的焦虑内化,破坏学习注意力,如果孩子每天想着如何做才能让父母高兴,怎么可能毫无旁骛地学习呢?
3、不夸大困难,耐心引导
“用心摞积木的积木倒了,孩子生气的把积木扔了一地”
“一个字练了很多遍,就是写的不好看,孩子躲在一角落生闷气”
“一个拼图,拼了很久,还是没弄好,孩子直接不玩了”
生活中这类例子太常见了,这类事对于孩子来讲是大事儿,但是对于成人来说,其实是小事。我们需要耐心的引导,教会孩子再来一次,而不是说“倒了就不完了”“练不好不练了”“那我们不拼了”,直接让孩子放弃。
孩子也想把积木摞好,也想把字练好,更想把拼图拼完整,希望通过自己的反复的努力和尝试达到想要的结果。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出现气馁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让孩子休息,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都没关系,但是不能教会孩子“放弃”。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与其说考验的是孩子的心智,不如说是考验家长的“坚持”。
4、从容养育,静待花开
教会孩子坚持,并不是非得每天都要紧张兮兮地按计划进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太纠结当下,不知所措,不妨把这个节点放到整个孩子成长中去看。短暂的休息,调整,反而更容易促进计划的进行。
其实宸宝在学英语线上课程的时候,也遇到了跟朋友家孩子相同的问题。当时我意识到是我太焦虑,太刻意才让她排斥开口讲英语。所以那段时间,虽然心里着急,但是表面上依然采用的是“不管不问”策略,偶尔她拿起ipad 来学习,我就会大力鼓励,老师的表扬我也及时反馈给她。一个多月的“不管不问”才换来了她自己学习的主动。
家庭教育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在考验父母的智慧。
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修行,跟孩子一起进步。